離離原上草全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唐白居易
原文: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2、離離:形容野草茂盛,長長下垂的葉子隨風搖擺的樣子
3、枯:枯萎
4、榮:繁榮茂盛
詩意:
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壹吹,它又生長了出來。野草的香味遠遠傳來,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繁茂的草兒也充滿著離別之情。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麽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裏(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壹種氣象了。野草是壹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壹歲壹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壹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壹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壹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壹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壹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壹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壹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壹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淩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麽!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壹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壹句寫枯,壹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麽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壹轉。上壹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壹種蔓延擴展之勢,再壹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壹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麽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麽富於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裏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壹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麽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壹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壹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詩經 黍離《詩經: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註釋:
1、黍:谷物名。離離:成排成行的樣子。
2、稷,谷物名。
3、行邁:前行。靡靡:步行緩慢的樣子。
4、中心:心中,搖搖:心中不安的樣子。
5、噎:憂悶已極而氣塞,無法喘息。
譯文:
地裏黍禾長成排,稷苗長得綠如繡。
前行步子多遲緩,心中憂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說我憂,不理解的說我有所求。
蒼天高高在頭上,是誰造成這景象?
地裏黍禾長成排,稷谷揚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遲緩,心中迷亂如酒醉。
理解我的說我憂,不理解的說我有所求。
蒼天高高在頭上,是誰造成這景象?
地裏黍禾長成排,稷谷已經結了籽。
前行步子多遲緩,心中郁悶氣埂咽。
理解我的說我憂,不理解的說我有所求。
蒼天高高在頭上,是誰造成這景象?
賞析:
請相信這不是杞人憂天。
這是壹首流浪者之歌。他壹邊漫遊,壹邊唱出心中的憂郁。何以憂郁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為油鹽柴米壹類的生活瑣事而憂。
這是不是說得有點玄?不玄。我們心中的悲哀經常是說不出理由的,憂郁也無法進行理性的分析。它本身就是壹種生活狀態:莫名的煩惱,莫名的憂傷,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絕望。
當然,它完全可能像壹根導火索,被某壹具體事物所點燃,比如壹個眼神,壹個動作,壹句話,壹個場景,壹個物體。但誘因不等於憂郁和悲哀本身。更何況壹個流浪漂泊者,神經隨時都處於高度敏感的狀備,最容易觸景生情,睹物傷感,他沒有明確的目的,似乎又在尋找什麽;他沒有歸宿感,卻又在冥冥之中受著什麽指引。
其實,這就是人。他不僅在物質的世界中實實在在地活著,他還想要追問為什麽要活著,他還要關心同物質生活並沒有直接聯系的東西,比如太陽月亮為什麽會發光,星星為什麽會閃亮,天空為什麽會下雨打雷閃電,為什麽有人生來就是王子,有人生來就是窮光蛋。大地大海有沒有盡頭。壹想到這些物質解答不了的問題時,就會讓人悲哀感嘆。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憂郁,總是同上面壹類的問題相聯系的,並且是無法解決和永恒的。吃不飽的悲哀,穿不暖的悲哀,失去親人的悲哀,在外服苦役的悲哀,都是有限的,短暫的,可以克服的,並且也是表層的。平氏百姓生活中的苦惱,仁人誌士的慷慨激昂,商人虧本的痛苦,政治家仕途受搓,也可以歸入有限的、短暫的、可克服的、表層的悲哀。
少女比守財奴崇高偉大的地方,就在於她會為失去愛情而在內心中哭泣,這與守財奴為金餞而哭泣不可同。
黃河遠上白雲間全詩黃河遠上白雲間全詩
《涼州詞》
作者: 王之渙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壹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壹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壹種樂器。
6.楊柳:指壹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詩意: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遊的萬仞高山之中,壹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裏,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壹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壹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壹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沈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壹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壹般。次句壹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壹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遠上寒山石徑斜全詩遠上寒山石徑斜全詩
《山行》
作者:杜牧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詩意:
壹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壹幅和
諧統壹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壹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壹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壹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壹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壹定會有另壹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壹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壹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壹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壹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壹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壹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壹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壹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壹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壹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壹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