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二十四史之壹,記載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壹。?蜀漢無史官壹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三國誌》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壹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誌”,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壹般正史的規範。
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後,受宦官黃皓排擠而不得誌。蜀漢滅亡後,陳壽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國別體史學巨著《三國誌》。
三國誌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鹹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壹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誌》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的歷史全貌。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譯:對任何壹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壹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2.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魏略·儒宗傳·董遇傳》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3.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誌·魏書二十八·鐘會傳》
譯: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4.求賢如饑渴,受諫而不厭。《三國誌·吳書·張傳》
譯:尋求賢能的人,就像是自己饑渴壹樣,受到勸諫,從來也不厭煩!這句話說出了領導對於下屬的尊敬。
5.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三國誌·魏書·曹爽傳》
譯:仁德的人,不會因為世事的變化,而去改變自身的節操,正義之人,不會因為國家的存亡而改變自己的心誌。古往今來,多少忠貞之士,寧願奉獻生命,也要堅守自身的氣節,不因為世道的興衰,而去改變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們豪情萬丈,為了大義,寧願赴死。
6.海以合流為大,君子以博識為弘。《三國誌·蜀書·秦宓傳》
譯:大海是匯聚千萬條河流,才能成就其自身的博大,君子要充分廣博的學習知識,才能夠變得博學多識。
7.茍得其人,雖仇必舉;茍其非人,雖親不授。《三國誌·蜀書·許靖傳》
譯:如果能夠得到真正的人才,即便是仇敵,也要去選舉他。如果得到的不是人才,即便是自己的親屬、朋友,也不去重用。
8.小巫見大巫。《三國誌·吳書·張纮傳》
譯:道行淺的巫師見到了道德高的巫師,他的巫術就施展不出來了。
9.每有患急,先人後己。《三國誌·蜀書·許靖傳》
譯:每當有禍患的時候,總是要先想到別人,然後再想到自己。
10.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之所誡也。《三國誌·蜀誌·蔣琬傳》
譯:人心是有所不同的,就如同人的面貌壹樣;古人所警惕的那些人是那些當面認同,而背後又反對的人。
11.良將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三國誌·魏書·龐德傳》
譯:優秀的將領,不會因為怕死而茍且避免災禍;壯烈之士,不會因為貪生而喪失氣節。
12.?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三國誌·吳誌·周瑜傳》
譯:傳說中的蛟龍,得到雲雨相助,即可離開池中騰飛。比喻有本事的人,壹旦遇到好時機,就能大有作為。
13.識時務者,在乎俊傑。《三國誌·蜀書·譜葛亮傳》
譯:正確認識眼前客觀形勢,在於英俊傑出之士。在後來的流傳中,壹般將兩句合而為壹,簡作“識時務者為俊傑”。
14.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三國誌·魏書·三少帝紀》
譯:司馬昭的用心何在,連不相幹的人也知道。現成為後世揭露人所***知的禍心、野心的習用警語。後壹句在沿用中已簡化為“路人皆知”。
15.枳棘之林,無梁柱之質;涓流之水,無洪波之勢。《三國誌·魏書·王脩傳》
譯:枳棘之類的灌木叢林,長不出作梁做柱的材料;涓涓細流,激不起波浪滔天的洪大水勢。梁柱需用巨木,洪波須靠大水。枳(zhǐ旨):通稱枸橘,落葉灌木。棘:酸棗樹,落葉灌木。質:木質,此指材料。涓流:細流。洪波:大波。枳棘之叢、涓涓細流不具備生長巨木和興風作浪的條件,所以“無梁柱之質”,“無洪波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