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壹束鮮花,以寄托對祖先的追念。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誌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關於清明節寒食習俗的詩句,最著名的壹篇: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