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焦裕祿己經去世了那麽多年為何百姓至今不忘是什麽句我會仿寫什麽

焦裕祿己經去世了那麽多年為何百姓至今不忘是什麽句我會仿寫什麽

蘭考因有了焦裕祿,成為焦裕祿精神的發祥地,每年前往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我同許多人壹樣,每壹次到蘭考,尋覓焦裕祿生前的足跡,仰視焦裕祿親手栽下的泡桐,讀讀父老鄉親懷念他們敬愛的老書記的純樸感情,總會生發壹種心靈的碰撞、靈魂的洗禮。

在蘭考,有壹種植物總與妳相伴,那就是泡桐。當年焦裕祿為了抗禦風沙,曾倡導並組織群眾廣植泡桐。焦裕祿當年在胡集村調研時親手栽種的壹棵泡桐樹,如今已長成雙人合抱的參天大樹。泡桐原本是壹種很普通的樹木,因與壹個崇高的名字聯系在了壹起,人們便親切地把它稱為“焦桐”。這壹名稱被寫進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走在蘭考的大地上,到處可見這壹生命力極強的樹木,壹排排、壹片片,形成郁郁蔥蔥的泡桐林,美麗的村莊在綠色的環抱裏,黃河故道淹沒在綠色的海洋裏。

泡桐樹不僅是鎖住風沙的“功臣”,也是蘭考人民致富的“銀行”,更是蘭考人民的精神支撐。仰望焦桐直插雲霄,如壹座挺拔的精神坐標,看似無語,卻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種泡桐,是當年焦裕祿經過大量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提出的根治蘭考風沙、鹽堿和內澇的“施政綱領”,用今天的話說是他的政績。焦裕祿不是不知道,泡桐雖然生長較快,但也不是壹年半載能夠成林的,自己在任上所下的苦功,只是為後人留下壹片綠蔭。但他卻無怨無悔,不僅生前沒日沒夜地幹,積勞成疾,還叮囑人們“我死後請把我埋在沙丘上,活著沒有治好風沙,死後也要看著妳們把風沙治好!”焦桐成長的歷程,見證了“打基礎、謀長遠”的歷史價值,展示了壹個***產黨人的無私胸懷和崇高境界,也為什麽是政績、黨員幹部應該留下什麽樣的政績,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在蘭考,有壹種感覺總與妳相隨,那就是焦裕祿並沒有走遠,焦裕祿的故事壹直在流傳。在大街小巷,在機關的辦公室、會議室裏,到處可見焦裕祿的畫像和照片,他仍然深情地註視著這片土地,看著蘭考人民是怎樣實現把風沙治理好,把家園建設好。無論是幹部“看見泡桐樹,就想起老書記”的感嘆,還是群眾每年把蒸出的第壹籠新麥饃饃擺在焦裕祿墓前的情景,都真實地告訴我們,焦裕祿並沒有離去,他永遠活在蘭考人民的心中,他依然與蘭考人民並肩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壹個已經逝世整整50周年的縣委書記,為什麽老百姓會對他念念不忘?每當提起他,都寄予那樣的深情?答案其實很簡單,他是老百姓所稱道的好官,他給老百姓辦了好事,謀了福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們不會忘記,在大雪紛飛的晚上,焦裕祿冒雪看望雙目失明的梁大娘。老人摸著焦裕祿的手問:“妳是誰呀?大雪天來幹啥?”焦裕祿在老人耳邊說:“我是您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人們不會忘記,焦裕祿在“兩個時候”喜歡出門:風沙最大時,去掌握流沙肆虐的規律;暴雨最大時,去感受洪水流逝的變化。老百姓說:“俺見到焦書記最多的時候,是在風裏、雨裏和沙窩裏!”人們不會忘記,焦裕祿喜歡拜三種人為師:熱愛勞動的人、有壹技之長的人、人窮誌不短的人。焦裕祿是壹個把群眾視作父母和親人的人,“他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是壹個用腳步丈量黨的群眾路線的人,他總是在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增長才幹,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辦法;焦裕祿是壹個有大德、大胸懷的人,大德在民,大胸懷在天下。他的人品、官德、黨性,無不系於他身上最本質最可貴的壹點,就是處處想著群眾,事事依靠群眾,壹切為了群眾。這是他為人民群眾所念叨、所敬仰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產黨人能將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發揮出來、辦成事情的根本原因。

公道在人心。從古至今,好官都是百姓之幸、百姓之福、百姓之盼。“百姓誰不愛好官?”焦裕祿的故事給人們的啟示,在當今更應該成為我們***產黨人的良心之問、黨性之問、使命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