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如何鑒賞詩詞?

如何鑒賞詩詞?

易錯題解題方法大全:古詩鑒賞

例1、閱讀下面壹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第四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壹江秋色無人管,柔櫓風前語夜深。

綜觀全詩,妳看到了壹個什麽樣的人物形象?並結合句簡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鑒賞意象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妳從詩中看到了壹個什麽樣的形象?

②作者為什麽描寫這壹形象?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找到詩中描繪的相關語句,準確理解形象的基本含義。

第二步,用精煉的話語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結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技巧運用

第壹步,找到詩人描繪形象的相關語句,準確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孹蟹斟”

“壹江秋色無人管”是描寫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詞是關鍵。

第二步,用精練的話語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傲岸不羈、逍遙灑脫、閑適恬淡。

第三步,結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為:壹個寄情山水、傲岸不羈、逍遙灑脫、閑適恬淡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詩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樂在其中,壹個寄情山水、傲岸不羈、逍遙灑脫、閑適恬淡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雖然孤獨壹人,並沒有煢煢孑立的淒涼之感,而是在櫓聲秋色中顯得怡然自得。

練習1:閱讀下面壹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裏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詩中塑造了壹個什麽樣的女子形象,請簡要分析。

答:

練習1、答案解析“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無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樣子。這顯然是女子的自喻。“為新婚”不壹定是已經結了婚,是指已經訂了婚,但還沒有迎娶。“千裏遠結婚,悠悠隔山陂。”從這兩句看來,男方所在甚遠,他們的結婚或非易事。這女子曾企盼著,不知何時他的車子才能到來,所以接下來說:“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這四句又用比。蕙和蘭是兩種香草,用以自比。“含英”是說花朵初開而未盡發。“揚光輝”形容其容光煥發。如要采花當趁此時,過時不采,蕙蘭亦將隨秋草而雕萎了。這是希望男方趁早來迎娶,不要錯過了時光。最後二句“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誠然。這女子的疑慮已抒寫畢盡,最後遂改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諒必堅持高尚的節操,壹定會來的,那麽自己又何必怨傷呢?(第壹步)詩中塑造了壹個已有婚約而尚未成婚,男方遲遲不來迎娶,遂有種種疑慮哀傷的女子形象。(第二步)

例2、閱讀下面壹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夢 回

林景熙

夢回荒館月籠秋,何處砧聲喚客愁。

深夜無風蓮葉響,水寒更有未眠鷗。

本詩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鑒賞意境型的題型。這種題型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首詩描寫了什麽樣的景物?

②這首詩為我們展現了壹幅怎樣的畫面?

③這首詩營造了壹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實原詩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和想象,並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第二步,用壹兩個專業術語(雙音節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孤寂冷清,或恬靜優美,或雄渾壯闊,或蕭瑟淒涼……註意遙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根據意境氛圍地特點來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技巧運用

第壹步,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並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詩中描寫了“荒館”、“月”、“砧聲”、“蓮葉”、“鷗”等景物。詩人在壹個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驛館之中,搗衣的砧聲撩起了詩人思鄉的情緒,夜深卻無法入眠,“深夜無風”,何來枯荷的響聲,原來未眠水鷗也輾轉反側,弄得枯荷沙沙作響,使人聽了倍感孤獨傷感。

第二步,用壹兩個專業術語(雙音節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詩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可概括為:幽寂、荒涼、冷清。情景的氛圍特點可概括為:淒涼悲愴。

第三步,根據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種環境中的人應是愁腸百結、鄉思無限,應是孤獨、寂寞、傷感。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詩歌開篇便如愁雲乍起,“荒館”、“月籠秋”展現了秋月慘淡、客館荒涼的景物,陣陣搗衣聲更是觸發起無限的愁腸。尚未入睡的歐鳥在蓮葉中輾轉反側,正是愁腸百結、徹夜不寐的詩人的自況。景物描寫營造出淒涼悲愴的氛圍,從而抒發了詩人異鄉漂泊的離愁別恨。

練習2:閱讀下面壹首詩歌,按要求答題。

絕句二首(其壹)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壹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

練習2、答案解析此詩描繪了壹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第壹步)。這是壹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第二步)。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第三步)。

例3、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鑒賞煉字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壹聯中最生動傳神地是哪個字?為什麽?

②某字歷來為人稱道,妳認為它好在哪裏?

③請結合詩句評析某字地藝術效果。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壹兩句話準確表明該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

第三步,結合詩歌地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個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適當展開聯想和想象,說說該字營造了怎樣地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等。

技巧運用

第壹步,表明自己的看法。評析“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實際就是表明,這兩個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與步好的看法這壹步實際可以不談。

第二步,用壹兩句話準確表明二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穿”字是穿梭行走。“數”是細數。

第三步,結合詩歌的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二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寫了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的情形。“數”形象地道出了詩人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地神態。

第四步,說說這兩個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地情緒,“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第五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詩人於清秋日暮邁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壹片冷清幽寂。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的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的懷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了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練習3:閱讀的詩歌,回答下面問題。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

壹看腸壹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妳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麽?

答:

練習3、答案解析同意。(第壹步)看,在詩中指回望(第二步)。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壹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第三步)。只壹“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第四步)。

例4、閱讀下面壹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壹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賞析。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鑒賞詩眼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某字(詞)是全詩的“詩眼”,為什麽?

②全詩圍繞某字展開,請結合全詩分析。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指出該字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結合該字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該字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技巧運用

第壹步,突出該字對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梳理,列舉全詩圍繞該字寫了哪些內容。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緒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壹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淒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壹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心境渲染到極致。

第三步,從該字在詩中的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亂”實際是全詩的綱(線索),串聯詩人所見、所感、所想,使詩歌內容雖多而集中。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緒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壹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淒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壹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心境渲染到極致。

練習4: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壹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壹個字,妳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壹個字?為什麽?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

練習4、答案解析“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呤,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第壹步)。“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第二步)

例5、閱讀下面壹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長幹曲四首(其壹)

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贊借問,或恐是同鄉。

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請略加分析。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鑒賞語言風格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②這首詩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③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用壹兩個鑒賞術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等。

第二步,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特色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步,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技巧運用

第壹步,用壹兩個鑒賞術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本詩的語言特色是:樸素率真。

第二步,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是如何體現的。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過程何心理展露無疑。感情樸實,流露自然。

第三步,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首詩刻畫了壹個樸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蘊涵了作者欣賞、贊許的感情。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猶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壹個素樸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練習5:閱讀下面壹首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春 怨

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

練習5、答案解析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第壹步)“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第二步)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例6、閱讀下面壹首元曲,回答後面問題。

[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王實甫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

在這首小令的上闕中,作者主要運用了什麽樣的抒情方式?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析。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鑒賞表達技巧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這首詩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②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③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準確地指出詩中運用了什麽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或技巧所表現地內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選用這種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這種手法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表現出怎樣的旨趣。

技巧運用

第壹步,準確地指出詩中主要運用了什麽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作者在上闕中主要運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所表現的內容。遠景的遙山、遠水,勾起了女子無盡的回憶和思念,不堪相對;而眼前的楊柳、桃花也同樣撩起了她深沈的愁緒:柳綿滾滾使她想起離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傷紅顏薄命。景中見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梳理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表現出怎樣的旨趣。通過對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對離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闕中主要運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遠景的遙山、遠水,勾起了女子無盡的回憶和思念,不堪相對;而眼前的楊柳、桃花也同樣撩起了她深沈的愁緒:柳綿滾滾使她想起離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傷紅顏薄命。外面景物雖美,卻易觸發別情,而黃昏的雨點又送來壹聲聲淒清冷寂的況味,壹景壹物,無不觸發女主人公離別的聯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見。

練習6:閱讀下面壹首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早 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鬥闌幹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麽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

練習6、答案解析主要用了反襯手法,(第壹步)天未放亮,星鬥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第二步)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第三步)

例7、閱讀下面壹首宋詩,完成下面兩題。

看 葉

羅與之

紅紫飄零草不芳,始宜攜杖向池塘。

看花應不如看葉,綠影扶疏意味長。

詩的最後壹句“綠影扶疏意味長”中“意味長”包含哪兩層意思?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理解詩句含義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某句該如何理解?請結合全詩分析。

②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請結合詩歌簡要賞析。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闡明詩句的表面意思,並發掘其深層含意。

第二步,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麽樣的感情和旨趣

技巧運用

第壹步,闡明詩句的表明意思,並發掘其深層含意。壹是指,這種錯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閑雅的景致多麽意味深長;壹是指綠葉不像鮮花那樣生命短暫,它給人的美感是長久的。

第二步,體現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審美趣味。他欣賞的葉,是扶疏的綠影,是綠葉的生命活力,是葉的本質美。“看葉”, 綠影扶疏永茂,葉雖平淡,卻活力長存,生生不息。這是壹種歷盡榮華、漸趨淡泊的人生感悟。不慕繁華、自甘淡泊,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壹是說,這張錯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閑雅的景致多麽意味深長;壹是指綠葉不像鮮花那樣生命短暫。通過這壹飽含哲理的詩句,表達了作者歷盡榮華、漸趨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趨眾人的審美趣味。

練習7:閱讀下面壹唐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麽?妳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麽?

答:

練習7、答案解析“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 (第壹步)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步驟二)

例8、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霜天曉角?梅

範成大

晚晴風歇,壹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有人說本詞是“詠梅之作”,請簡要說明自己鑒賞後的見解。

答:

題型分析這是壹道評價觀點態度型的題型。這種題型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①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妳的觀點呢?

②有人認為本詩是表達什麽的,有人認為則是表達什麽的,妳同意哪種看法?

答題技巧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壹步,明確表明妳的觀點。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找到原詩中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闡述原由。

技巧運用

第壹步,明確表明妳的觀點。本詞是“詠梅之作”/本詞是“懷人之作”。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找到原詩中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闡述理由。是詠梅之作。詞題是“梅”,詞的內容句句或直接或間接寫梅。上闕第壹句是交代梅開之“時”,第二句寫梅與“天淡”、“雲來去”相融相洽。下闕雖寫情也是因見梅而生情。

是懷人之作。上闕寫梅,寫得極美,即下片中說的“勝絕”,這“勝絕”之景是為寫人情而設,寫“勝絕”是為了寫“愁絕”,起反襯作用,獲得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第三步,緊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見上文)。

練習8: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嶽陽樓(唐 李白)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詩中的“雁引愁心去”壹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妳認為那壹句更妙,為什麽?

答:

練習8、答案解析“雁引愁心去”壹句更妙。(第壹步)“雁引愁心去”壹句運用了擬人手法,(第壹步)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壹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穎。(第二步)

例9: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裴給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寫詩,經常運用對比手法。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對比的?

答:

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感嘆?

答:

題型分析這首詩歌的試題考查鑒賞表達手法和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態度。

答題技巧看題目,從題目把握詩歌的主旨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題目常常是詩眼,或詩歌要表達的中心事件。透過它,我們很容易了解作者寫作的對象,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技巧運用這首詩題為“裴給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詩中沒有直接出現“白牡丹”壹語,只是在第二句寫“爭賞街西紫牡丹”,那麽就要好好想壹想,第三句中的“玉盤”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體。回答是肯定的。這樣,解答本題也就不是很難了。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裴給事人格高潔而無人賞識的人生感嘆。

練習9: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面的問題。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作者在本詩歌中要表達的是壹種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答:

練習9、答案解析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壹個“獨”字,已透露出作者的孤獨寂寞之情。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例10: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 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1、這首詩通過在謝朓樓與李雲餞別的描寫,抒發了詩人 的苦悶,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詩歌開頭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將自己心中的“棄我”、“亂我”的郁結暢快地表現出來,這恰恰體現了李白詩歌豪邁奔放的浪漫主義特色。

2、“長風萬裏送秋雁”這樣壹幅大自然的壯麗景象為什麽會激起作者“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興致?聯系整首詩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談談妳的理解。

題型分析這道題對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及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答題技巧看作者。孟子說過“知人論世”,意思就是要通過了解作者來推測印證其創作。還有人說過“詩如其人”,說的就是詩歌就其特點來看,它就是詩人的內心情感的外露。因此作者的身世、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創作風格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其詩作,與詩作發生必然的聯系。所以看作者,了解壹些相關的知識,對解讀詩歌很有幫助。

技巧運用李白對現實不滿,但是有有豪放的性格,把握了這點,詩歌的主旨就很好理解了。對現實不滿,自然郁悶,豪放,自然有發泄,借酒澆愁。

1、懷才不遇、抑郁難平的苦悶;消極避世;直抒胸臆。2、本來詩人有著遠大的抱負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現實的汙濁和黑暗卻壹再地壓抑他,於是,大自然的壯麗景觀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對象。而今,面對長風萬裏,秋雁南飛,自己的精神便有了壹種難得的爽快。由於詩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觸發,豈能不暢飲壹番?因此,“酣高樓”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脫壹下自己心中的郁悶,希望達到“借酒澆愁”的目的。

練習10:閱讀下面壹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壹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註]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字在詩中的作用。

(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答:

練習10、答案解析(1)“望”字是全詩的統領,四句詩只寫壹個“望”字,緊緊圍繞壹個“望”字來寫。北“望”燕雲,不知命運如何;眼前“望”著大江東去,無力挽回頹勢;向東西的四百州壹“望”,不勝依戀之情。 (2)蘇軾的“大江東去”表達的是詞人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壯闊,側重懷古。“大江東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國運壹去不復返了,表達的是詞人作為俘虜的亡國之恨,感情沈痛,側重現實。

我之前鑒賞古詩能力也很差,掌握了以上技巧進步很大喔,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