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壹個地區到那壹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壹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記載:“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壹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壹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誌。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壹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2、發展
《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人: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近代詩、新詩
3、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壹般分行排列,註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壹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誌,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4、涵義
詩歌現代漢語釋為壹種抒情言誌的文學體裁。只有壹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壹般統稱為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