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中國最有代表性的詩人,他的詩歌於悲哀中凝聚著關於土地和太陽的深沈主題,在藝術上也達到了歷史的綜合,對古代詩歌、西方現代詩,左翼詩歌和現代派等多種傳統的融合。
|歷史地位和分期
艾青34年就以《大堰河——我的母親》出名,被稱為吹蘆笛的詩人,那時起就呈現出世界潮流、民族主題和個人氣質的自覺融合,不過更加受到西方詩風的影響。等到抗戰爆發後,他就轉型成為壹個吹號的詩人,有詩集《北方》和長詩《向太陽》,探索用新詩表達民族心聲的道路。
他的詩作40年代的七月派詩人有直接的影響,其余拍壹再申明他們是在愛情的影響下成熟起來的,自覺把艾青作為旗幟。中國新詩派的代表穆旦也顯然受到艾青的影響。他的詩對國外,尤其是日本進步青年,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其完成的是歷史的綜合這壹任務,堅持了中國詩歌會左翼詩人那種現實的革命的戰鬥的內容傳統,另壹方面又吸收了現代派詩人在創作手法的成果。其手法呈現出古典中國詩歌和西方現代印象派的內在統壹。
|艾青詩歌的特點
內容上的特點是在悲哀的感情基調上,唱出深沈熱烈的頌歌。
其詩緒,也就是反復環繞在詩歌中的情感,是悲哀憂郁的,構成了“艾青式的憂郁”。其早期表現為漂泊的情愫,是詩人個人境遇和西方文學思潮的結合,後來在抗戰中,其增添了國家、民族和時代的思考,於是升高到深沈的愛的程度,這些契合在壹處構成了艾青詩歌的總體特點。
其詩歌常用的意象有土地和太陽。土地代表了愛國主義,對祖國大地的熱愛,也代表了艾青對其上樸素勞動者的認同和關註,這在《大堰河——我的母親》《我愛這土地》中可以看出來。其太陽的意象代表了詩人對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比如《向太陽》《黎明的通知》。
其藝術上的特點則有兩個方面,壹個是印象式的意象構建,另壹個則是自由體詩歌的詩體。
其創作通常從壹瞬間的感覺和印象出發,然後用主觀感情加以浸潤,在二者的融合中創造出既是明晰的,有時具有象征意義的視覺形象,在充滿了豐富的光和色的同時,有包含深刻的意蘊。這壹點顯示了艾青詩歌和西方印象派繪畫和詩歌的聯系,也和中國古代詩歌用意象的美學原則有***通之處。
其創作采用自由體,追求散文美,因為詩體的自由更能適應動蕩激烈的時代,而散文更加新鮮單純富有人間氣息。但是其自由體又能在表面上的自由中,利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達到參差中的和諧。
其詩歌是抗日戰爭時期主流自由體詩歌的歷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