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為詞”的手法是蘇軾變革詞風主要武器,即是把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突破了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壹種獨立的抒情詩體。
是對詞境的大力拓展,給當時內容狹窄柔軟乏力的軟綿綿的詞風,註入了諸多新的血液,使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藝術表現力增強,藝術風格煥然壹新,因而極大地增強了詞的活力。
意義影響
蘇軾對詞的革新是壹種完全自覺的行動,使詞以全新的面貌,屹立於北宋詞壇。其意義在於改變了詞的舊傳統,增加了詞的內容,豐富了詞的體式,促使詞發展成為獨立的抒情詩式樣。這種對詞的革新,在詞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
也毋庸諱言,“以詩為詞”對詞的藝術個性有所削弱、消減,對唐五代宋初詞的體格特征有所異化,是詞向詩的特征的某種程度的回歸。然它終竟代表了詞的壹種發展的新趨向。與他同時的黃庭堅、晁補之、李之儀、賀鑄等人。
其詞都有某種程度的詩化傾向,是他詞體革新的同盟軍。其後朱敦儒、張元幹、張孝祥等詞人,繼承了這壹傳統,使“以詩為詞”得到了繼續與承傳。到了陸遊所處的時代,“以詩為詞”已成為詞的主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