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飛天起舞的詩句

關於飛天起舞的詩句

1.有沒有關於飛天的經典詩句

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壹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壹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壹個善歌,壹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翺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壹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壹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壹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壹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樂伎。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壹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翺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壹個奇跡。

2.有關“飛天”的古詩詞有哪些

1、遙想處士風流,鶴隨人去,老作飛仙伯。——宋代辛棄疾《念奴嬌》

譯文:遙想居士在哪裏遊歷,仙鶴和人壹起離去,等到年紀大了便成為飛天的仙人。

2、思翁無歳年,翁今為飛仙。——宋代蘇軾《醉翁操》

譯文:想到您沒有幾年了,如今您飛天作仙。

3、玉天三十六,六梵聚飛仙。——宋代白玉蟾《步虛四章》

譯文:玉清天三十六天,六梵聚集飛天作仙。

4、飛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連少室孫。——宋代蘇轍《登封道中三絕 緱山祠》

譯文:羽化飛仙不做周王子了,重阜相連結著少室孫。

5、素女結念飛天行,白玉參差鳳凰聲。——唐代鮑溶《弄玉詞二首》

譯文:素女有了羽化飛仙的念頭,白玉相互交錯發出鳳凰的聲音。

6、來何必召雲,去何必飛天.我名不為龍,何能雨爾田。——宋代王令《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七水車問龍》

譯文:為什麽來了就壹定要召喚雲,為什麽去了就壹定要飛天,我的名字並不是龍,又怎麽能呼風喚雨呢?

7、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宋代蘇軾《醉翁操》

譯文:您今天已經成為飛仙,此中的用意還是人間啊。

8、從今去,任東西南北,作個飛仙。——宋代陸遊《大聖樂》

譯文:從今天起,不管東南西北,做個飛天的仙子。

3.有關飛天古詩詞

描寫“飛天”的詩詞有

1.《郊廟朝會歌辭建隆乾德朝會樂章二十八首》

年代: 隋 作者: 佚名

惕厲日乾乾,潛蟠工躍淵。

伐謀參上策,受鉞總中堅。

田訟歸周日,民謠戴舜年。

風雲自冥感,嘉會翼飛天。

2.《渡荊門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3.《渡荊門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4.《河中陪帥遊亭》

年代: 唐 作者: 溫庭筠

倚闌愁立獨徘徊,欲賦慚非宋玉才。滿座山光搖劍戟,

繞城波色動樓臺。鳥飛天外斜陽盡,人過橋心倒影來。

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飄蕩似寒梅。

5.《塞上》

年代: 宋 作者: 譚用之

秋風漢北雁飛天,單騎那堪繞賀蘭。磧暗更無巖樹影,

地平時有野燒瘢。貂披寒色和衣冷,劍佩胡霜隔匣寒。

早晚橫戈似飛尉,擁旄深入異田單。

缽略城邊日欲西,遊人卻憶舊山歸。牛羊集水煙黏步,

雕鶚盤空雪滿圍。獵騎靜逢邊氣薄,戍樓寒對暮煙微。

橫行總是男兒事,早晚重來似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