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地震的詩句

地震的詩句

《詩經》中曾用“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詩句來描寫地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機械振動,又有雷鳴電閃,並且與地質過程緊密地聯系在壹起——這大概是同時代對地震最細致的觀察、最形象的描繪和最有深度的推測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壹種自然現象。

人類在揭開地震之謎的過程中,伴隨著豐富的想象,產生種種神話與傳說。

大約在12世紀,日本古歷書上有所謂“地震蟲”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鯰魚與地震的關系時,認為大鯰魚臥伏在地低下,背覆著日本的國土,當鯰魚發怒時,就將尾巴和鰭動壹動,於是造成了地震。我國古代對地 震這壹特殊災害,也有專門描述。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地低下有壹條大鱉魚,馱著大地,時間久了就要翻壹翻身,於是大地就抖動起來,鱉魚翻身就是地震了。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震認識從神話中走出。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地震是由於風被封閉在地殼內,結果使地殼分成小塊不停地運動,即風使大地震動而引起地震。隨之出現了盧克萊修的風成說,即來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風和空氣的某種巨大力量,突然進入大地的空虛處,在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騷動並掀起旋風,繼而將由此產生的力量噴出外界,與此同時,大地出現深的裂縫,形成巨大的龜裂,這便是地震。再有亞裏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現的地下風和地下灼熱的易燃物體造成。

20世紀伊始,科學家們開始深入研究地震波,從而為地震科學及至整個地球科學掀開了新的壹頁。相繼提出比較有影響的假說有三: 壹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內部不斷積累的應變能超過巖石強度時產生斷層,斷層形成後,巖石彈性回跳,恢復原來狀態,於是把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引起地震,這是所謂“彈性回跳說”;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澤武雄提出地下巖石導熱不均,部分溶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巖,導致圍巖破例產生地震,這是所謂“巖漿沖擊說”;三是美國學者布裏奇曼提出地下物質在壹定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壹種結晶狀態轉化為另壹種結晶狀態,體積突然變化而發生地震的“相變說”。

雖然,地震之謎迄今沒有完全解開,但隨著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地質學、數學和天文學等多學科叫交叉滲透,深入發展,使地震學科取得長足的進步。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圖 1—1)。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巖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采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註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