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殘雲(1914—2002),原籍廣州。1930年中途輟學後從廣州來到香港,壹邊打工,壹邊閱讀新文學作品,並嘗試寫詩。1935年考入私立廣州大學中文系後,與溫流、黃寧嬰,蘆荻等青年詩人壹道參加廣州藝術工作音協會詩歌組,在廣州掀起壹股詩潮,創辦《今日詩歌》、《詩場》和《廣州詩壇》。抗戰爆發後,在蒲風的幫助下,這些刊物合並為《中國詩壇》,陳殘雲壹直擔任該刊主要編輯及作者。1939年夏,陳殘雲在香港參加文協香港分會的壹些活動,並和黃嬰寧等復辦《中國詩壇》,和司馬文森創辦《文藝生活》。後來出版了詩集《鐵蹄下的歌手》和《黎明散曲》等。在《黎明散曲》中有壹首《都會流行癥》,這樣刻畫出殖民地都市香港:明滅的燈,夢幻的燈彩色的龍,彩色的人影遊離於錯雜的街道上像遊壹個人間的夢境流線型的少年帶壹個輕飄的面流線型的奧斯汀香與香的交流色與色的交流……呵呵!都會的流行癥長期的都會流行癥詩人從香港的流行色中看出了“它的流行癥”,卻無法為它開出診冶的藥方。從詩本身看,詩人對香港社會的透視是準確的;而且,他對香港市民在抗戰初期的心態的把握也是準確的,像《向遠方》之壹唱道:當那亮閃閃的倨傲的眼色像英格蘭紳士壹般落在我們沒有油光的染滿微塵的頭發上我們咧開嘴唇笑仰向晨風輕拂的血紅色的天空詩的語言十分含蓄。詩人用這樣的語言去描繪香港同胞對於處在民族危難中的祖國的眷念之情,真實地表達了他們的心願。抗戰爆發後,陳殘雲還同黃藥眠、晦晨、袁水拍等八位詩人集體創作了壹部歌頌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長詩《保衛莫斯科》,1941年11月由香港星群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