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壹二風箏浮動,在我是壹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壹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照應,打成壹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壹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舊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壹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壹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壹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壹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壹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壹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壹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壹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壹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妳呵。”那麽,我的心壹定就輕松了,這確是壹個可行的方法。有壹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沈重。我們漸漸談起幾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壹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塗。“我可是毫不怪妳呵。”
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麽?”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壹樣。他什麽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麽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麽呢?我的心只得沈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壹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壹、關於文章內容的真實性
《野草》裏說的是"詩與真實"合在壹起,糊風箏是真實,折風箏翅骨等乃是詩的成分了。松壽(指周建人壹壹引者註)小時候愛放風箏,也善於自糊風箏,但那是戊戌(1898年)以後的事了,魯迅於那年春天往南京,已經不在家裏了。而且魯迅對於兄弟與搏戲,都是很有理解,沒有那種發棒的事,文章上只是想象的假設,是表現,壹種意思的方便,而已。
壹壹周啟明(即周作人,魯迅二弟)《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可是並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
壹壹喬峰(即周建人,魯迅三弟)《略講關於魯迅的事》,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
二、文章情感與思想的主題 解讀之壹:心靈美的追求與贊頌說
魯迅在《野草》中,不僅毫無情面地,解剖自己思想黑暗的陰影,而且不加藻飾地,抒寫自己高尚的情操。讀過這部分內容的散文詩,人們都會深深地為魯迅心靈的高尚優美所吸引和感動。這方面首先應該講到的是《風箏》。
(兄弟兩人)壹個嚴於自責,懇求寬恕自己的過失;另壹個幼稚純真,全然忘卻別人的錯處,這正是魯迅在《風箏》中所努力開掘的人的心靈關的兩個方面。
到了《風箏》裏,魯迅把這壹由風箏引起的故事,描繪得更為豐滿和形象,而且將這描寫放到了異地,天空中所出現的"故鄉的春天"的環境裏來,使對兒時往事的回憶和四周"嚴冬的肅殺"作了鮮明的對照,這就給魯迅歌頌人情關的主題帶來了更深刻的意義。魯迅通過這樣的藝術構思含蓄地告訴人們:兒時的記憶,雖然給他,以悔恨和悲哀,但那壹些內心美好的感情,畢竟比肅殺的嚴冬壹樣的現實所加給他的"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更好壹些。人們內 心美好的感情,在肅殺的嚴冬中給人們心頭以"故鄉的春天"般的溫暖。魯迅正是用這種真摯動人的感情,譜寫了壹曲人的心靈美的頌歌。
壹壹孫玉石《〈野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三、文章情感與思想的主題解讀之二:封建教育批判說
本文通過"我"回憶幼時對喜愛風箏的小弟弟的"精神的虐殺",批判長幼尊卑的封建倫理道德及摧殘兒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文中把故鄉那種"壹片春日的溫和"景象,同北國的"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相對照,表現了作者對當時冷酷、黑暗現實的憤懣和對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
壹壹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編《魯迅年譜》(增訂本第2冊).人民文學出版社。
四、文章情感與思想的主題解讀之三:兄弟失和懺悔說
他(指魯迅壹壹引者註)在1925年寫了好幾篇小說和散文詩來表達自己對兄弟情誼破裂(1923年魯迅與弟弟周作人由關系非常融洽到徹底破裂,具體原因眾說紛紜壹壹引者註)的悔恨。周作人自己也顯然清楚地明白這壹點……在《風箏》裏,魯迅將自己傷感懺悔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效,哀婉動人。
《風箏》寫於1925年農歷新年。這是閩家團圓的傳統節目。而魯迅兄弟卻不能團聚,盡管他們當時都在北京。此時此刻回憶壹個人以往的失錯,迸出自己由衷的懺悔是極自然的事。但是困擾詩人的仍然是壹種邏輯兩難:因為兄弟的遺忘,他得不到寬恕;即使得到寬恕, "無怨的恕,說慌罷了"。他失落了懺悔和乞求寬恕的對象,也就是失落了獲得寬恕的邏輯前提。為此他,將永遠遭受負罪感的折磨。
壹壹李天明《難於直說的苦衷》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五、文章情感與思想的主題解讀之四:多重主題並行說
《風箏》這篇散文詩,由於寫的是由風箏引起的回憶"我"少年的時候對小弟弟"精神的虐殺"的故事,暗示了作者想說的人生哲理,帶有明顯的象征性質……這樣,就使這壹作品的內涵,具有幾個主題線索發展的特征。
壹個主題線索是,魯迅自己,即作品中的"我",對於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悔心境,以現代科學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的"家長式"的吃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另外壹個主題線索是,回憶中的故鄉的溫暖的春天和現實生活中"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的環境的對立。這壹描寫中,暗示作者對於現實的不滿與反抗的情緒。第三個主題線索是作者,也即作品中的 "我",後來請求長大了的弟弟原諒自己的過失,而弟弟似乎根本沒有這件事情壹樣,自己以至無法懺悔……這三種主題線索,是以第壹種主題,也就是以反省"虐殺兒童的天性"的主題為核心,很自然地,交織在壹起。
壹壹孫玉石《關於〈風箏〉》載《魯迅研究月刊》1996年5期。
六、文章情感與思想的主題解讀之五:對原配夫人朱安的懺悔說
所謂"風箏"其真實意義就是包辦婚姻;所謂"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的真實意義就是"性行為乃是夫妻間最正當的行為"。魯迅反抗包辦婚姻,使朱安受到極大的傷害,但所謂"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魯迅由此而深深地懺悔。
只要把"風箏"二字拆開來看, 就可以看出另壹番寓意。"風",有"風流、風情、風恥"之意,成語"風馬牛不相及"對"風"有壹種解釋: 雌雄相誘,即異性相吸的意思。"箏",可代琴瑟,喻夫婦之和諧。或者把"風箏"二字倒過來,並把"箏"字去竹字頭,就是"爭風",取"爭風吃醋"前兩字的意思。
"精神的虐殺",意謂當時魯迅只顧自己反應“風箏”(包辦婚姻)卻不知道這對於朱安意味著什麽。 任何事情有所謂悖論,明察秋毫的魯迅當然也看到了反抗包辦婚姻的悖論。魯迅以"折斷蝴蝶風箏"的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復仇",最受損害的卻是"本來也沒有錯"的要 算朱安,使她不可避免地成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魯迅畢竟是思想深邃又富於感情的文學家,發現這壹悖論,並且心中長期深深愧疚是必然的。如果說魯迅的沈痛懺悔只是為了兒童玩具的小事,豈不太浪費偉大作家的革命精神?為兄弟失和也太委屈自己,魯迅絕非這種人,何況,也沒有必要為了兄弟失和而下如此曲筆,那顯得很幼稚。
壹壹皺範平《新發現的魯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七、《風箏》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系
魯迅在《風箏》中對人的心靈美的歌頌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那種反對封建專制,提倡科學民主的精神在這個極為常見的故事裏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魯迅1919年寫下的《我的兄弟》中,我們已經看到魯迅對"長幼有序"的舊禮教的針砭,對於幼者天真情趣的愛護。那種因粗暴地毀掉弟弟的風箏而悟到自己的錯處之後,企求弟弟"原諒"的心情,同魯迅當時喊出的"救救孩子"、"解放幼者"的呼聲是完全壹致的。這種反封建的思想到了《風箏》裏有了更深的開掘。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 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壹符合人類健康發展的科學思想,成為對於幼時"精神的虐殺"行為的有力批判。魯迅賦予這個普通的故事以鮮明的戰鬥色彩。他揭示了乞求原諒錯誤與忘記別人錯處的人情美,同反對封建專制提倡科學民主的精神之間的深刻聯系,因而使得《風箏》這篇散文詩問爍出更為深刻的思想光輝。
壹壹孫玉石《〈野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