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雨果的簡介

雨果的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壹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壹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浪漫主義的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蔔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愛斯梅拉達的吉蔔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壹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欲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愛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弗比斯救下了愛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蔔賽姑娘不計前嫌,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這壹舉動使奇醜人十分感動。他幹枯的眼睛裏第壹次流出了淚水。 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愛斯梅拉達,也在後面的故事發展中報答了她。天真的愛斯梅拉達對弗比斯壹見鐘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弗比斯,然後逃跑了。愛斯梅拉達卻因此被仇恨已久的教會冠以“女巫”“殺人犯”的罪名,愛斯梅拉達屈打成招,被判處死刑。卡西莫多把愛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詩人甘果瓦引誘救愛斯梅拉達的乞丐群眾與卡西莫多大戰,弗羅洛找到愛斯梅拉達後,實則重新向她表達自己的愛意,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愛斯梅拉爾達被送上絞架。失去愛斯梅拉爾達而絕望的卡西莫多,在無限憤怒之下,將副主教從高樓頂上推下,活活摔死。自己擁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直到風化。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