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生於以農業為主的封建時期的舊詩。其文化背景是傳統農業文明,大多數詩歌作品表現的是田園和自然、樸素與和諧、追求的是散漫閑適。同時在古代,聲名顯赫的詩人大多有錢有勢、宦海沈浮,這樣的社會基礎與寫作群體就決定了舊詩大多是統治階級寫給統治階級、供少數人欣賞的作品。相對而言,出現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新體詩其主要對象則是無產階級、活躍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然而現在社會,其作用恰恰相反,時代教育的局限,導致現代讀者大多不認識新體詩,更不懂得新體詩、鑒賞新體詩,他們甚至不認之為詩。但舊體詩由於其格律的束縛,至少也被現代廣大讀者接受並認同為詩歌。新體詩作者們的想法卻不盡相同,或許是沒有發現其利害關系,抑或認為這種情況的產生只來自於讀者文化素養局限性。更令人驚顫的是,很多新體詩作者甚至不承認接受現代人的舊體詩。這不僅導致新舊體詩歌之間矛盾的激化,更與詩歌的發展相悖而行。
參考:/s/blog_51017114010092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