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初 驚蟄 ,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驚蟄二月節》中的詩句,描繪了驚蟄時節春暖花開、生機盎然的風景。2018年的驚蟄節氣今日到來,就讓 老黃歷 為妳介紹,驚蟄節氣風物。
驚蟄二月節
“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東風來、凍冰解化雨水,每年在公歷3月5日前後到下個節氣“ 春分 ”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古代對“雨水”和“驚蟄”的順序曾有說法,有的以“雨水”為二月節。
漢代之後“驚蟄”在“雨水”之後就確立了。西漢京房著《京氏易傳·歸妹》說:“驚蟄二月節”;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之壹《驚蟄二月節》吟:“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都是以驚蟄為黃歷二月的第壹個節氣。這裏的二月節是以中國的黃歷來看的。
從入春到“驚蟄”其實是漸次而進的。《逸周書·時訓解》記載立春物候,就說:“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也就是說,立春時,冬天蟄藏的蟲子們就有感應了。到了驚蟄節氣,就是蟄蟲出洞戶了。
驚蟄最典型的天候就是打雷,“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壹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宋代·陳允平《山房》)、“坤宮半夜壹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宋末元初·仇遠《驚蟄日雷》)描寫了這種節氣現像,轟然的雷聲震地,驚動地裏的蟄蟲出了冬眠的蟄洞。
驚蟄節氣古物候
《逸周書·時訓解》記載驚蟄節氣物候,曰:“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壹、驚蟄初候桃花開。入了黃歷二月桃花盛開。宋代曹勛有詩吟:“東風二月蘇堤路,樹樹桃花間柳花。”可見桃花在二月節綻放盛景。明末屠本畯的《瓶史月表》說,二月的花盟主之壹就是緋桃。緋桃就是緋紅色的桃花。明曹大章的詩句:“武陵溪水深幾許,笑逐桃花欲問津。”描寫二月桃花開壹片好春景。
二、驚蟄次候倉庚叫。倉庚也叫倉鹒,是黃鶯的別名。《詩經·七月》就有詩句“春日載陽,有鳴倉庚”。《禽經》說:“倉鹒,黧黃,黃鳥也。今謂之黃鶯、黃鸝是也。野民曰黃栗留。語聲轉耳”。
三、驚蟄末候“鷹化為鳩”。古人的觀點,鷹化為鳩是怎回事?《禽經》解說:“羽物變化轉時令。仲春之節,鷹化為鳩。……仲秋之節,鳩復化鷹。”
節氣與俗諺
農業社會時人們將“驚蟄”的天候,對應收獲、下雨等等。以下就是其中幾則預測的俗諺,今人不妨作為參考:
“驚蟄雷鳴,成堆谷米。”、“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這二句諺語指出,驚蟄打雷、閃電,來的正是時候,預告風調雨順禾谷大豐收,粒粒飽滿堆積成谷。
“雷打驚蟄前,二月雨連連。雷打驚蟄後,旱天到春後。”
如果打雷發生在驚蟄前後都是過猶不及,雷來早,往後霪雨連月,雷來得晚,將會幹旱過春天。
“驚蟄不藏牛”、“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
這二句諺語的意思是指出耕作要依天時,到了驚蟄還不犁田耕地就太晚了。莫怪元稹的驚蟄節氣詩說:“時候爭催迫,萌芽?(音互)矩修;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驚蟄壹到,就是提醒人們最重要的莫過於耕田種地,供應廣天下所有人的生命糧食。
花朝節與花草有約
中國歷朝歷代各地多有在二月驚蟄時節去踏草、賞花、撲蝶的賞春遊憩之事,多叫做“花朝節”,也有稱“踏草節”、“挑菜節”或“花神節”。各地風俗小異大同,都是與花草、蝶鳥有約,落在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五日最多。二月仲春的“花朝”與八月 中秋 “月夕”相對,是年中春秋兩季良時的佳景。
唐朝很重視二月節,人諧天地而中和,表現天地人壹體的精神。《舊唐書·德宗本紀》記載唐德宗有感於入了仲春,天地和同,而以二月壹日為“中和節”,以助暢茂,內外官司都休假壹日。唐朝將中和節與上巳節、 重陽節 並稱“三令節”,貞元六年二月中和節,皇上賜宴群臣,百官會宴於曲江亭。
二月驚蟄春不老,賞花撲蝶,踏草挑菜
“花朝節”在仲春,此時經過了孟春的“立春”和“雨水”,陽氣剛剛滿盈,天地向榮壹片欣欣。《說文》說:“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花兒對節氣敏感,向春入二月,已經是花影重重。
明代田汝成《熙朝樂事》有當時仕女們的青春記事,活潑有趣,比現代人對節氣更敏感,而且不乏時髦:“(二月)二日,士女皆帶蓬葉,諺雲,蓬開先百草,戴了春不老。”
根據清代劉灝《廣群芳譜》所錄,二月驚蟄節氣裏的花朝節、踏草節、挑菜節,各地不少,摘記幾則記載於下:
《成都誌》:二月十五為花朝,為撲蝶會,蜀人又以是日鬻蠶於市,因作樂縱觀謂之蠶市。
《壺中贅錄》:閩中以二月二日為踏青節,蜀中以為踏草節。
《蕭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
《秦中歲時記》: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遊觀極盛。
《誠齋詩話》: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
南宋京都風物記《乾淳歲時記》中記載了宮中“二月二日,宮中排辦挑菜禦宴”,後妃、皇子和京都首官壹起從花斛中以金篦挑菜遊戲,花斛中藏字有賞有罰,其實是真賞假罰,給賞的獎品,金銀杯器珍珠玉翠等等人間極品,壹片鬧樂喜洋洋。這種風尚也傳入王宮貴邸:
“先是預偹朱綠花斛,下以羅帛作小卷,書品目於上,系以紅絲,上植生菜、薺花諸品,俟宴酬樂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後妃、皇子、貴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賞無罰,以次每斛十號,五紅字為賞,五黑字為罰,上賞則成號真珠、玉杯、金器、北珠、篦環、珠翠、領抹,次亦鋌銀、酒器、冠鋜、翠花、叚帛、龍涎、禦扇、筆墨、官窯、定器之類,罰則舞唱、吟詩、念佛、飲冷水、吃生姜之類,用此以資戲笑,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驚蟄二月節“坤宮半夜壹聲雷”,驚動了蟄蟲,正是提醒人間“時候爭催迫,萌芽?矩修;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在這時節萬物欣欣向榮,最重要的是及時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