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壹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我們所有在校教師的教學活動,本質上就是廣義的校本課程實施活動。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實際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也就是狹義上的校本課程。我說的雙龍溝生態保護校本課程開發,就是屬於第二種情況。
天祝縣哈溪鎮屬於祁連山脈東段,處於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區域內有雪山、草原、森林、高寒草甸等,地形復雜,氣候多變,這裏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又地處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文化上屬於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匯地帶,漢族、藏族、土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文化交融和碰撞使得天祝哈溪鎮文化多元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更是出現了雙龍溝淘金熱,小小的哈溪鎮壹度人口超過10萬,成了當時著名的小香港。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發展的民族文化,給天祝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活力。如何將這些民族文化優勢整合,發展成普通學生能夠接受並發揚的文化,就是我強調的重點。而在這中間,雙龍溝無異是最好的突破點,時至今日,仍然是哈溪鎮人日常必談的話題之壹。
關於雙龍溝,要說的話題很多,我選擇其中的幾個點,試著將其進行整合。
壹、黃金。上世紀80年代,天祝縣哈溪鎮的普通百姓,幾乎家家都有淘金客,這是雙龍溝最重要的話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黃金如何開挖,選礦,淘洗,沈澱……過程如何操作,可以定為社會實踐活動,實地觀察金窩子。(地理)
2、黃金開發歷史,南美殖民,美國加州淘金潮以及社會變遷。(政治)
3、黃金作為貨幣本位的歷史及演進。(政治)
4、雙龍溝黃金開采歷史,從元代演進到當代,地域從青海到甘肅。(歷史)
二、老金溝、金窩子,“80年代小香港”,哈溪鎮的社會人文變遷,包括民間磨臍山、七輛草車、天梯山大佛傳說,以及軼聞趣事,直到真實的淘金故事,采訪老金客等都包含很多精彩故事,可以發動學生,采訪當地農牧民,收集整理成雙龍溝故事集。壹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機會,另壹方面,搜集整理,為文化傳承做貢獻。(語文)
三、雙龍溝生態保護。
1、祁連山核心區生態保護,相關的國家政策,制度歷史演進,石羊河流域治理,下山入川工程,水保工程,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政治)
2、冬蟲夏草。(生物、地理)
四、宗教文化。在雙龍溝東面50公裏處,有著名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的出現,是佛教文化發展的壹個縮影,反映了佛教由西域向中原的過度階段,由此探討佛教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天祝作為藏族自治縣,藏傳佛教如何形成和發展,並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什麽樣的作用。(歷史和政治)
整體設想感覺還不錯,但作為門外漢,感覺問題還特別多,比如與國家課程融合的問題,另外如何發動全校教師參與,如何從外部尋找支持,是我面臨的最大問題和考驗。如果有想參與的教師,歡迎給我們指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