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二、除夕
農歷年的最末壹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壹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三、春節,也就是初壹
農歷正月初壹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壹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壹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壹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壹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壹家在過年時歡聚在壹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壹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壹家人不論平時天各壹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壹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壹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壹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幹。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壹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壹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壹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妳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壹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楞楞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壹個利市包中,或者用壹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壹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壹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壹壹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壹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壹、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妳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壹壹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壹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壹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壹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壹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壹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壹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麽講究了。
這壹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壹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裏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壹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壹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裏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壹,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壹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麽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壹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壹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初壹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壹種是這壹頓吃齋,其功用等於壹年;另壹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四、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叫“上元節”。雜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就已有元宵節了。
元宵節在潮汕是壹個大節,遊神賽會、遊燈賞燈、敬神祀祖等,市到鄉村都熱鬧非凡。這個節日傳統的食俗是吃“鼠曲”和“湯圓”。
鼠曲來自民間,是集中群眾智慧研制和不斷提高的。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到處燒殺掠奪,揭陽人民為避戰亂而逃到了壹種無毒而口感微有有的人便將“鼠曲草”皮。以後人們又將粳米改為糯米,使皮柔軟潤滑。最初由紅糖番薯泥做餡,制成的品是暗褐色,取名“烏果”。但元宵、春節都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山林裏,後來沒有糧,只得尋找野菜充饑,便發現用這種色澤烏褐、名字又不雅聽的晶來敬神奉祖,覺得有點別扭。後來隨著餡料改變為“檳醅麩”而更名“檳醅
”。檳醅麩是糯谷經烘焙暴開出來的糯米,加人白糖、芝麻、花生來拌和而成的。“檳醅”清醇、柔軟、香甜,甚為爽口,色澤也雅看。至晚清揭陽榕城李奇遇專門經營此壹品,把原來的墊香蕉葉改為豆腐膜,並把坯用刻有圖案的印模印壓,使品統壹規格,美觀大方。後來人們為什麽把“檳醅”、稱為“乒乓”呢由於“檳醅”與“乒乓”諧音,壹些外地顧客來買時,咬音不準將它稱為“乒乓”
,人們覺得“乒乓”比“檳醅”更方便稱呼,就都叫“乒乓果”了。
潮汕先人用鼠曲草摻人食物中,完全是憑借生活體驗,但卻用得很正確,因為鼠曲草是壹種草藥。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載:鼠曲草“主治脾寒、寒熱、止咳。”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也寫道:“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拌,以壓時氣。”《本草綱目?茸母草(”鼠曲草“別稱)和粉,食。”我們的先輩並沒有讀過南朝的上述記載壹種創造。
潮汕的元宵節還有吃“元宵”(湯圓)的習俗,這壹習俗是南宋末年從中原傳入的。據《荊楚歲時記》載,東晉時“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糕”,“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唐代多吃“面繭”(繭形的面食品)和焦追(類似烤餅)。宋代吃鹽豉湯和綠豆粉做成的“科鬥羹”,此時也有壹些地方開始吃“湯圓”
,北宋代開始的。宋周必大《平園續稿》也載:“元宵蒸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記述:“節食所
尚,則乳糖圓子、澄糖團子……”
”這種“糖圓子”、“浮圓子”因應節而做,後改稱“元宵”,其所以取這壹名字是因為習慣上在元夜裏食用它,取上元節宵食而稱“元宵”。元宵吃“元宵”,意在祝壹家團圓和睦,並借以寄寓在新的壹年中康方稱之為“元宵”。
昔年的元宵,鹹、甜、酸、辣均有,可煮、可蒸、可炸。如以豬肉、芝麻、桂花、果仁拌白糖為餡料的甜五味元宵,美味可口;以芥、蔥、蒜、韭、姜為餡料的菜元宵,則取意聰明、勤勞、長久、向上。舊時“元宵”這壹節日食品,由於百姓喜吃,逐步由家庭制作而流孤燈猶喚賣湯圓。
潮汕元宵節吃的湯圓,與冬節吃的冬節圓略有區別,元宵的入市場營銷,清代詩人李調元詩雲: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都有包餡,餡料有豆沙、花生瓜冊糖等,都是甜料。“冬節圓”
都是實心的,粒子也小。當今的元宵節湯圓,已成為地方小食,款式多樣,各地市場隨時可買到。
潮汕元宵還有食“丁酒桌”的習俗。凡去年元宵家有男孩出生的,元宵要做丁酒桌宴客。有的地方是在祠堂集體辦宴席請鄉親。有的是各自在家中設酒席宴請親朋戚友。舊時,元宵夜婦女要“厚合菜”,其寓意是吃了厚合菜,做人能合人意,能得到眾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