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壹開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平靜”。接著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 來反襯作者的“心裏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進壹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
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文章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 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 達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貴境界。散文的藝術魅力, 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壹片黑暗之中。
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作品賞析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裏,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系。這壹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
百度百科——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