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讀到蘇東坡的《江城子》時,幾乎為之震撼。那樣樸素的詩句背後居然有如此大的容量,那種悲愴的容量悠悠然穿過了幾百年的時間,穿過了薄薄的紙背,幾乎要直逼入我的骨髓: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我想那裏壹定是有壹種能量.那將是我所不懂的孤獨的能量.
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孤獨或許就在幾百年前的那壹晚忽然發生了,猶如火樹銀花壹樣絢爛無比,直至今日似乎依然可以觸摸到那電光火石般壹閃的疼痛的光芒.
此時的蘇東坡,正在安徽密州做壹個不大不小的官.那是在1075年,他剛剛39歲,正當所有的男人做事業的時候.雖然朝廷並不重用他,他仍然為壹方老百姓做事,可是在夜深人靜的晚上,他被不為人知的孤獨包圍著.這時他想起了故去十年的亡妻王氏,那個總是站在他的身後卻又早早離開人世的女人.
幾年後,蘇軾被貶到湖北的黃州.在這裏,他向孤獨靠近了壹大步,也向思考與成熟靠近了壹大步.如果說他在《江城子》裏的孤獨是充滿苦悶的"有恨無人省"的孤獨,那麽從他在黃州的詩句裏發現,他的孤獨又向前邁出了壹大步,在逐漸平靜的夜裏獨自思考、飲酒放歌,他的孤獨升華為壹種"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獨.
我不是蘇軾,無法想象到他是何等落寞地站立在宋朝的壹道荒涼的門廊之前,邊嘆息邊寫下詩句.然而,這種明晃晃的刺痛竟越過了九百多年漫長的時間的長河,在同樣清冷的夜裏,也慢慢地浸潤了我的心.我又壹次翻閱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壹文,試圖在他的筆下找到答案.他說:"蘇東坡在黃州是很淒苦的,優美的詩文,是對淒苦的掙紮和超越."
法國女作家杜拉斯在她的筆下,無盡蒼茫地問到:"是什麽讓孤獨發出聲響?"壹時成為所有孤獨的人的箴言,是什麽讓孤獨與孤獨發生碰撞,讓孤獨的人之間發生碰撞?女作家壹邊問,壹邊淺淺地笑,笑浮浮沈沈變幻莫測的人生、命運還有愛情,嘴角帶著壹絲滄桑壹絲嘲諷.
我也無法回答,但是我知道,這種碰撞壹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猶如寂靜如水的長夜裏,忽然的壹記有朋自遠方來的清脆的扣門聲,那種撞擊之聲將是無與倫比的天籟之音.壹千多年以前的伯牙和鐘子期曾經遭遇過,相信那是他們壹生中最完美的壹次遭遇,壹把斷裂的古弦琴,壹首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就是這種遭遇的見證.
全篇不見"孤獨"二字,而此刻,而我,卻讀得滿眼皆是,猶如滿樹秋色遍眼銀花,亂影婆娑.文字的亂葉紛紛零落成泥,所有的背景壹壹遠遁,剩下的枝骨冰冷地凸現,呈壹種觸目驚心的顏色,有如浮雕壹般,桀傲,堅硬,它站立的姿勢快要讓我心折.
誰會用孤獨像刀子壹樣雕刻自己,剔除自己,誰就會像水晶那樣透明,對於有同感的人來說,卻是壹只溫暖的手.
對於壹個高貴的人格來說,孤獨的盡頭不是壹種背影坍塌下去的過程,而是壹種巍峨站立起來的姿勢。
2.寫壹篇感悟蘇軾的文章500字,急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沈浮壹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壹.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 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風,而道家講的是無為,所以他又像莊子壹樣,要逃離這個社會.
曠達——頓悟——感傷,是蘇軾文學作品中所特有的壹種情感模式.他壹生屢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但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這種感傷有時很濃,有時又很淡,並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後.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壹種象喻而已.
我認為我們要學習他那種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的豁達精神,盡管我們只是壹介凡人,盡管對壹些事情或壓力無法釋懷,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盡力從容面對之.
3.作文500字,題目:我讀蘇軾 寫出對蘇軾的感想,和壹些關於蘇軾的命運原本就是坎坷而無常,而糾結於蘇軾壹生的,明晃晃的是“錯過”,作為壹個滿腹詩書豪情壯誌的文人才子,蘇軾無疑是錯過了太多太多。
可人生之中,最為悲傷的也是錯過,錯過並不是能力上的問題,而是命運無情,造化弄人,“蘇軾”二字上,刻意的總是標誌著樂觀與豁達,超然物外的是他,樂觀灑脫的是他,忘懷得失的也是他。而誰又想當蘇軾和這些詞畫上無數個等號後,那背後是無數個嘆息,那壹聲又壹聲疲憊不堪,低沈的嘆息正壓得蘇軾寸步難行。
誰壹生下來就是超然物外的?若蘇軾壹直春風得意,我想他也不願意作壹個忘懷得失的人,是因為失去的太多,才學會了自我引導和解脫,在那樣壹個見風使舵的年代,滿腹的郁郁不得誌要跟誰說,能跟誰說,又有誰能開導?最了解自己的人莫不過自己。那文章上,詩句豁達的字眼不過是說給自己,無非是讓自己痛得無以復加的心好受壹些,我得不到的,沒關系,我忘懷得失,我得不到的,沒關系,我超然物外;我郁郁不得誌,沒關系,我樂觀灑脫。。。。。。如此壹個樂觀豪邁的詩人,達觀的心境是多少悲悲喜喜自我勸說而造就的,他不失望,他不頹唐,仿佛用樂觀的鎖鏈將自己牢牢勒緊,不給自己失落的余地。。。。。。可是終究是會悲傷的吧,痛失愛子後那悲傷是席卷而來的,樂觀豁達再也鎖不住他了,正如那詩中所說:“心似以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那詩中的是自嘲,還是深深的無可奈何,這些都不得而知了。
錯過,錯過,錯過,壹生的筆墨中字裏行間滿滿的都是錯過。
在覽了無數篇詩句,最喜歡的還是《定風波》,更喜歡的是那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平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這首詩總是給我無限的畫面感和想象,仿佛指尖都能觸到雨的微冷,聽到竹葉間不安的相互摩擦,他是醒醉全無,無悲無喜的“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是什麽讓蘇軾感受不到雨的侵襲,又是什麽讓蘇軾忘卻了雨,他又想到了什麽,每個人在讀完這首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只知道,他所表達的,是遠不止心情曠達這壹點的,壹點還有很多,在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什麽的人所體會不到其他的內含義。
正常無常,我仿佛能看到那樣壹個詩人,在歷史灰燼的遺留中卻耀眼的發著光。
4.幫我尋找壹篇有關《感悟蘇東坡》的作文讀《蘇東坡傳》有感
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的華彩;
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
他用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湧的篇章;
蘇軾是壹江碧水,他將伴我壹生。掩飾不住內心的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鬢發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於內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的夢幻中遨遊,在他用詩堆積的象牙塔中放縱。“浮遊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結點,是裏程牌,是伴我壹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閱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於明白,壹切痛苦只是過眼雲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如茶,伴我壹生讓我平淡;
蘇軾如水,伴我壹生讓我寧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恒!
5.急需寫壹篇跟蘇軾詩句有關的作文,八百字歷代對蘇東坡的精辟評價: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真神仙中人。
蘇轍: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趙昚:忠言讜論,立朝大節,壹時廷臣無出其右。
黃錦祥:“東坡乃文星曠世,曜耀寰中。”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余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
6.寫壹篇作文:讀蘇軾資料的感觸聽了康震教授的系列講座《蘇軾》,特別是第七集蘇軾的情感生活,深有感觸,在網上找點資料,記錄於此,聊做記念:蘇軾壹生有三個伴侶,她們是結發之妻王弗、繼室王閏之和侍妾王朝雲。
這三位女性,蘇軾對她們都是十分珍愛的。蘇軾先娶的是王弗,王弗年紀很輕就病逝了,蘇軾之所以娶王閏之為繼室,可能跟王弗的臨終囑托有關系。
因為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王弗之所以會這樣做,壹是為了自己留下的幼子蘇邁能得到很好的撫養,二來讓堂妹有個好的歸宿,三來她與蘇軾的婚姻是自主選擇的,蘇軾對王弗村裏的人十分熟悉,很可能早就認識賢淑恭謹的王閏之。
王弗生於書香門弟,識文斷字,明辨是非,她不僅在生活、情感上,給了丈夫很多慰藉,在事業上和為人上也對蘇軾有很大的幫助。而王閏之就大不相同了,從她不通文墨、很會做飯、能給牛治病、還會給牛接崽來看,她是個農家女子。
她在蘇軾身邊,主要是照料他的生活,不可能像王弗那樣有很多的情趣,所以後來蘇軾壹直稱她為“老妻”。我在書裏寫道:蘇軾與王弗的情感,可用“清純”二字概括,那麽蘇軾對王閏之的關愛,用“厚醇”二字來形容比較適宜。
至於王朝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在彌補王閏之在才情方面的不足。因王朝雲身上帶有王弗的影子,蘇軾才在她十壹歲時,就從妓院贖回家中,壹開始當作侍女養著,成年之後才收為侍妾。
總而言之,三位女性並非同時生活在壹起,而王閏之和王朝雲作為王弗的承繼者,又是互為補充的關系,蘇軾對她們的感情,談不上厚薄和對誰更為傾心,蘇軾對她們同樣尊重、講究平等、互相關愛,都很真摯感人,所謂蘇軾愛侍妾王朝雲,勝於愛兩個正式妻子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在王弗之前,蘇洵確實曾給蘇軾定過壹門親事,女方就是與眉州毗鄰的雅州太守雷簡夫之女。
為此,雷簡夫還將蘇軾、蘇轍兄弟兩個都接到雅州讀書。可是少年蘇軾到了雅州不久,就發現雷太守許多貪贓枉法的醜行,於是就躲進山林、寺廟等,開始逃婚。
蘇洵帶領幾個年長的侄子到處捉拿,想讓兒子屈服。無奈此時蘇軾的姐姐八娘,因為婚姻是父母包辦的,不幸被婆家逼死。
愛女的慘死,讓蘇洵幡然悔悟,他放棄了逼迫兒子的念頭,轉過頭來給雷太守寫了封辭親信。蘇軾最愛的女人,應是王弗、王閏之和王朝雲三位壹體。
可如此完美的女性,世界上可能沒有,蘇軾生在900多年前,他占了壹個便宜,就是可以納妾,作為才情方面的補充。他在做太守、當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兵部侍郎時,身邊美女如雲,有的後來也成了侍妾,但沒有壹個能和王朝雲相提並論。
倒是俠者陳季常的壓寨夫人、那個被蘇軾戲稱為“河東獅”的柳秀英,因為身上帶著王弗、王閏之、王朝雲三個都未曾有的野性,反而曾讓蘇軾醉中失態,向陳季常寫信“索”要,結果被老妻王閏之和好友調侃了壹回。
7.古詩文,走進蘇軾 綜合實踐活動感受作文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宛如壹顆璀璨的巨星,光耀千古。
他是“幾百年出壹個的文學奇才”。他為後世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至今仍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大河之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絕唱在我們耳邊縈繞;峰巒之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思在我們心中升騰。遭遇挫折,我們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寬慰自己;月圓之夜,我們唱“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聊表思念……蘇軾的詩文,儼然融進了華夏子孫的血液之中。
他詩書滿腹,才華橫溢;他幽默達觀,豪放灑脫;他經歷坎坷,情感豐富……蘇軾是壹座豐碑,蘇軾是壹個謎。讓我們走近蘇軾。
8.學習了蘇軾的詩詞和人生觀,妳有什麽感想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的詩詞均感情豪邁奔放,胸襟開朗灑脫.他的詩詞以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有美堂暴雨》、《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篇或想象豐富,或氣勢雄渾,或清新雋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蘇詩的藝術成就.他的表達對事物見解的詩,如《題西林壁》,被認為最能體現宋詩的理性特征,詩中通過藝術形象說理,蘊含豐富,新鮮有趣.表現蘇軾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詩風的《王維吳道子畫》、《讀孟郊詩》、《書王主簿所畫折枝》等詩亦被認為是北宋文化所達新高度的標誌.蘇軾的詞相比他的詩有更大的藝術創造性.他突破了以前離愁別緒、男女戀情的老套,將悼古、懷舊、記遊、說理等詩材皆納入詞的表達範圍,給詞以更深廣的意境,壹改晚唐五代詞家的婉約之風,開創了詞的豪放壹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壹向被認為是最能代表蘇詞風格的作品.前壹首詞從幻想天堂的不勝寂寞淒冷,轉向寄情於人間的天長地久.後壹首借赤壁舊址的壯觀景象、古人的英雄氣概抒發詩人的豪情壯誌.這兩首詞皆寫於作者失意之時,“人生如夢”的低沈之調不免時而可聞,但它畢竟難掩蘇詞激情奔放、達觀灑脫、恢宏闊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9.蘇軾的詩和感想秋霜春雨不同時,萬裏今従海外歸。已出網羅毛羽在,卻尋雲跡帖天飛。
?
從詞的題目及詩中“海外”二字可看出這首詩當作於宋徽宗即位初年大赦天下之時。在東坡詩中,它不算名篇,但是他非常含蓄地表達出作者在經歷了政治風波後對宦海浮沈的厭倦,以及歸隱的想法。
?
首句以秋霜和春雨作喻,表達了今昔之感,句子雖平實,但分量極為沈重。但凡人到老年,偶然生出人生感慨總是簡單深刻。
?
次句點題,“海外”指的是海南儋州,蘇軾生前最後被貶謫到此。
?
後兩句是壹幅流水對,兩句壹意貫穿,寫得極佳,比喻貼切。前半聯很簡單,說的是自己九死壹生,在政治風波中僥幸逃脫,就像鳥兒逃出羅網,翅膀還在;下半聯是全詩的重點,是全詩的要旨之所在。絕句創作講究起呈轉合,而這壹句則起到合的作用,照應首句。為什麽這麽說呢?關鍵是在讀懂“雲跡”二字;在古代,白雲借指隱居山林,例如秦觀的“舊隱白雲暇”。另外,“尋”字就可看出作者有歸隱之意。後來他不久歸隱於江蘇常州。並卒於此地嗎?
?
這首詩寫得很好,首先它體現了作者的創作原則,作者曾說:“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這首詩凝練含蓄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在壹連串風波後的心態,讀之令人感慨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