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裏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願受苦。
註釋
①定惠院:在湖北黃岡縣東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計時之器。漏斷,漏壺水滴盡了,指時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從,蘇軾自謂。
④飄渺:即縹渺,陷約、記遠的樣子。
⑤省:明白。
譯文二
彎彎的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誰看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就像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評點
此篇是詞人被貶居黃州後的抒懷之作。詞借詠孤雁夜飛抒寫政治失意的孤寂憂憤之情,表現詞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寫詞人獨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出壹幅夜深人靜的畫面:半輪殘月高高地掛在梧桐樹梢,漏壺已盡,夜已深,四周壹片寂靜。在這樣孤寂的夜裏,“誰見幽人獨往來”,誰能看見那幽居人獨自往來呢?他隱約出沒,就像那“縹緲孤鴻影”。詞人以寥寥筆墨,即將壹個獨來獨往、心思縝密的“幽人”形象描出來。末二句虛實相間,先寫“幽人”獨自走來,後將人、鳥形象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又以詩意之美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缺”、“ 疏”、“斷”幾字寫盡幽獨淒清的心境,為上片罩上悲涼的氣氛。
下片承接上文,專寫孤鴻,借孤鴻寄托自己滿腹怨恨而又不願攀龍附鳳的情懷。“驚起卻回頭”壹語雙關,既可言說孤鴻被驚起而回頭,也可言說“幽人”猛回頭。而下句“有恨無人省”也是兩層意思,壹層為孤鴻因無故被驚起,故心懷怨恨,無人理解。另壹層意思為詞人所思,言自己被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處境。“揀盡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選求棲息處的情景,寧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也不願棲息高枝。此處,詞人運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了自己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驚”、“恨”、“寒”、“寂寞”、“冷”等詞眼寫出詞人在患難之中“憂讒畏譏”的情緒。
全詞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冷峻,為詞中名篇。黃了翁《蓼園詞選》評為“超詣神品”。黃庭堅《山谷題跋》說此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壹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賞析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壹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壹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這兩名出筆不凡,渲染出壹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壹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這裏,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壹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作者以作詩新法的罪名被捕入獄,這時剛出獄不久,驚魂未定,心境孤寂。詞中反映的正是這種情緒,並抒發了寧願寂寞也不願與世俗合汙的情懷。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月亮彎彎,掛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靜,漏壺的水已滴光。“漏”,即漏壺,古人計時的工具,從壺中滴水計算時間。“漏斷”,壺中滴水減少,仿佛斷了,指夜深。
作者剛剛經歷過貶謫和離散。“烏臺詩案” 幾乎使他喪命,在獄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後事。現在雖然稍稍安定下來,他的心情仍不能平靜。他眼中的世界此刻是多麽不圓滿啊!既是缺月,又是疏桐,其暗淡、失落可見。既是漏斷,又是人靜,則其寂寞、淒清可知。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孤鴻飄渺的身影。“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作者經常這樣稱呼謫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夜渡吳王峴”、“幽人拊枕坐嘆息”。也許是巧合,這些詩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們仿佛看見作者的魂靈在黑夜裏無聲地嘆息。據史載,蘇軾初到黃州時,“郡中無壹人識者”;同時,由於當時“親友絕交,疾病連年,饑寒並日,人皆相傳已死”(《謝量移汝州表》),其處境的寂寞、艱辛,內心的抑郁、苦悶,可想而知。此時,徘徊於清冷世界中的作者,與孤高出世、孤寂無助的大雁何其相似!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黑夜中的這只孤雁,不知受了什麽驚嚇驟然飛起。它頻頻回頭,卻沒有人能理解它內心的無限幽恨。
這兩句細膩地刻畫了孤鴻的神情動態及其內心世界,實際上是寫作者經受磨難的悵惘心情。雖然最終沒有罹難,但牢獄之災的余悸猶存,作者心頭仍充滿了憂讒畏譏之感。這也是他初到黃州驚魂未定、顧影自憐的寫照。那時,他“杜門思愆,深悟積年之非”,而“平生親友無壹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答李端叔書》)
作者心中分明“有恨”,然而卻無人同情、理解。作者以含蓄空白的筆法,給我們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孤鴻在寒冷的樹枝之間逡巡,不肯棲息於任何壹棵樹,而是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這裏用“揀盡”、“不肯”字樣,含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有人說這句邏輯上有誤,因為雁足為蹼,是不能棲息於樹枝的,所以把“寒枝”改作了“寒蘆”。但這樣壹來,“寒蘆”和“沙洲冷”的語意就基本壹致了;而失去了鴻雁擇枝而棲、人擇主而處的象征意義,也失去了作者不茍合於世、寧願獨抱寂寞的高潔心態。故於細節不必過分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