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詩 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鑒賞借景抒情類詩歌,要掌握以下三個原則:
第壹,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壹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如下面這首唐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幹謁詩(詩用於有所要求而拜見對方)是作者西遊長安時寫給丞相張九齡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
詩作前兩聯寫景,著力描繪洞庭湖汪洋浩蕩,壹望無際,氣蒸荊楚、波撼嶽陽的壯觀,氣勢雄偉,形象鮮明生動,表現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後兩聯由眼前景物的觸發轉向抒情。詩人面對浩渺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願望,無人引薦,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無舟船壹樣,希望張九齡援引。
這首幹謁詩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與眼前的洞庭湖之景結合起來,寫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極有藝術力和感人力量。
第二,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如範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詞作上片寫景,雖抒寫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寫的秋景闊遠綺麗。下片抒情,抒發了自己的羈旅愁緒、黯然淒愴的思鄉情懷。它的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壹。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描寫的景色卻闊遠而綺麗。它壹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壹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壹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
第三,要註意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寫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觀察和描寫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等。
如下面這首詩: 望 嶽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此詩沒有壹個“望”字,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全詩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思想將來的登嶽。首聯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尾聯兩句寫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