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
壹:導入語
二:朗讀《清明》
三:問題討論
在高壹時,我們曾經重點學習過"語言的"。要讀懂文章,深刻領會文章意蘊,必須品味語言。賞析詩歌同樣離不開對語言的,作者正是緊扣語言展開對《清明》的評說的。那麽,文章抓住了哪些詞語?作者是怎樣這些詞語的(請逐個分析)?
同學們就這兩個問題進行小組交流。
四:師生交流
1 "紛紛"
比較: 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 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註"
秋雨 :"淅淅瀝瀝"
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體會"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發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煙霧般籠罩著柳樹。"紛紛"所體現的正是這樣壹個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
"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淒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
2 "行人""斷魂":
通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應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
*小結: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朗讀:"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壹種絕藝,壹種勝境。"
3 "遙"
聯想:《紅樓夢》:"杏簾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象。
4 "杏花村"
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
──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壹個廣闊的想象余地。
*朗讀:"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想象余地。"
五:總結
"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與"詩歌留下的想象空間",正是作者賞析這首絕句的兩個角度。而這兩點也是我們賞析其它詩歌的重要角度。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壹切景語皆情語",詩人正是通過塑造心物相契的藝術景象來表達情感,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的。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時,要抓住語言品味出景象的特點,進而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詩歌的"味外之味"。
壹首好詩,要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而我們在賞析詩歌時,要想把握好詩歌形象,領會詩歌的不盡之意,必須張開想象的翅膀,填補詩的空白,發覺詩的深層意蘊。
六:訓練
請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鑒賞兩首詩:
渭城曲 雨晴
王維 王駕
渭城朝雨邑輕塵 雨前初見花間蕊
客舍青青柳色新 雨後全無葉底花
勸君更進壹杯酒 蜂蝶紛紛過墻去
西出陽關無故人 卻疑春色在鄰家
七:拓展
詩歌賞析的角度很多,並非只有今天學的兩個,那麽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賞析詩歌呢?今天回去請同學們賞析這幾首詩歌,並思考這個問題。鑒賞與評價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壹個,要提高賞析水平,是離不開對生活的感受,離不開文學文化的廣泛閱讀與長期積累的。
約客 峨眉山月歌
趙師秀 李白
黃梅時節家家雨 峨眉山月半輪秋
青草池塘處處蛙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有約不來過月半 夜發清溪向三峽
閑敲棋子落燈花 思君不見下渝州
蟬 尋隱者不遇
虞世南 賈島
垂委飲清露, 松下問童子,
流響出疏桐。 言師采藥去。
居高聲自遠, 只在此山中,
非是藉秋風。 雲深不知處。
1 "紛紛"(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紛紛”壹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麽何謂“詩眼”?)
比較: 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註"
秋雨 :"淅淅瀝瀝"
小結: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體會"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發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煙霧般籠罩著柳樹。"紛紛"所體現的正是這樣壹個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淒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
2 "行人""斷魂":
通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應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
小結: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壹種絕藝,壹種勝境。"
3 "遙"
聯想:《紅樓夢》:"杏簾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象。
4 "杏花村"
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壹個廣闊的想象余地。
謝謝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