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小寒食舟中作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余裏,愁看直北是長安。

註釋

⑴小寒食: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的前壹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節。強飯:勉強吃壹點飯。

⑶隱:倚、靠。隱幾,即席地而坐,靠著小桌幾,見《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幾”在這裏指烏皮幾(以烏羔皮蒙幾上),是杜甫心愛的壹張小桌幾,壹直帶在身邊,在壹首詩中還寫道:“烏幾重重縛”(《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意思就是烏幾已經破舊,縫了很多遍了。鹖(音hé合),雉類,據說是壹種好鬥的鳥,見於《山海經》。這裏“鹖”通“褐”,指顏色。仇兆鰲註:“趙註:鶡冠,隱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五:“渾忘憔悴無顏色,翻笑他人戴鶡冠。”

⑷“春水”兩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壹層薄霧。“天上坐”、“霧中看”帶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不也如同隔霧看花,真象難明麽!

⑸“娟娟”二句語含比興。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益覺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狀蝶之戲。片片,狀鷗之輕。閑幔,壹作開幔。

⑹“雲白”句:極寫潭州(今長沙)距長安之遠。這是詩人的誇張,實際上長沙距長安也就壹千多公裏。

⑺直北:正北。亦見“直北關山金鼓震”(《秋興八首·其四》)。朱瀚註:蝶鷗自在,而雲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毛奇齡說:船如天上,花似霧中,涓涓戲蝶,片片輕鷗,極其閑適。忽望及長安,驀然生愁,故結雲:“愁看直北是長安”,此紀事生感也(《西河詩話》)。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歷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長沙)的時候所寫,表現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關懷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壹天。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說“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強飲”不僅說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著漂泊中勉強過節的心情。這個起句為詩中寫景抒情,安排了壹個有內在聯系的開端。第二句刻畫舟中詩人的孤寂形象。“鹖冠”傳為楚隱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為力的杜甫最為傷情之處。首聯中“強飲”與“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時的身世遭遇,也包蘊著壹生的無窮辛酸。

第二聯緊接首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左成文評此二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壹層薄霧。“天上坐”、“霧中看”非常切合年邁多病舟居觀景的實際,給讀者的感覺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滲出壹層空靈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帶了出來。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也正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筆觸細膩含蓄,表現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力的精湛。

第三聯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壹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說“過閑幔”。第二句“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所以說“下急湍”。這裏表面上似乎與上下各聯均無聯系,其實不是這樣。這兩句承上,寫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閑幔”的“閑”字回應首聯第二句的“蕭條”,布幔閑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躚,穿空而過。“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鷗輕快地逐流飛翔,遠遠離去。正是這樣蝶鷗往來自如的景色,才易於對比,引發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長安的憂思,向尾聯做了十分自然的過渡。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話評價:“蝶鷗自在,而雲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聯與尾聯在景與情上的聯系。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雲說“白”,山說“青”,正是寒食佳節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余裏”將作者的思緒隨著層疊不斷的青山白雲引開去,為結句作壹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浦起龍說:“‘雲白山青’應‘佳辰’,‘愁看直北’應‘隱幾’”,這只是從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應。其實這壹句將舟中舟外,近處遠處的觀感,以至漂泊時期詩人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感懷全部凝縮在內,而以壹個“愁”字總結,既凝重地結束了全詩,又有無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詩鏡銓》說“結有遠神”。

此詩有借鑒沈佺期詩句之處,如“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釣竿篇》)、“雲白山青千萬裏”(《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這首七律在自然流轉中顯出深沈凝煉,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沈郁的特色。

杜甫 燕子來舟中作

《燕子來舟中作》

作者:杜甫

原文: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

舊入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

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

註釋:

1、朱瀚題註:孤舟漂泊,惟有燕來,命題感慨。

2、湖南:這裏的湖南指長沙,因其位於洞庭湖之南。動經春:已經經過了幾個春天。

3、燕子銜泥:燕子為候鳥,所以每年都要銜泥築巢。王嗣奭:出峽已三春,而客湖南則兩春也。

4、這句裏已經有了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影子。

5、社日:古代春秋兩次祭社神的日子,通常是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春分、秋分前後)。遠看人:遠遠地看著人,壹說為遠來看人。

6、處處巢居室,實際上也就是居無定所,所以說何異飄飄托此身。

7、此句為杜甫自述。飄飄托此身的含義,猶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旅夜書懷》)。

8、檣:帆船上掛風帆的桅桿。此句可參看檣燕語留人(《發潭州》)。

9、巾:手巾。這兩句是說,燕子來到舟中,暫歇船檣,喃喃細語,馬上又起身飛去,穿花貼水,徘徊顧戀,令作者不禁流淚。

賞析:

杜甫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出峽,先是漂泊湖北,後轉徙湖南,公元769年正月由嶽州到潭州。寫此詩時,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詩人仍留滯潭州,以舟為家。所以詩壹開始就點明湖南為客動經春,接著又以燕子銜泥築巢來形象地描繪春天的景象,引出所詠的對象燕子。

燕子是壹種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被古代詩人所青睞,經常置於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

舊入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意思是:舊時妳入我故園之中曾經認識了我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小燕兒,妳竟遠遠地看著我,莫非妳也在疑惑嗎?為什麽主人變成這麽孤獨,這麽衰老?他的故園又怎樣了?他為什麽在孤舟中漂流?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意思是:我老病壹生,有誰來憐我,只有妳小燕子倒來關心我了。而我也正在哀憐妳,天地如此廣闊,小小的燕子卻只能到處為家沒有定居之所,這又何異於飄飄蕩蕩托身於茫茫江湖之中的我呢?

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意思是: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妳竟翩然來我舟中,暫歇船檣上,可剛和我說了幾句話馬上又起身飛去,因為妳也忙於生計要不斷地去銜泥捉蟲呀。而妳又不忍徑去,穿花貼水,徘徊顧戀,真令我禁不住老淚縱橫了。

此詩寫燕來舟中,似乎是來陪伴寂寞的詩人;而詩人的感情像泉水壹樣汩汩地流入讀者的心田。詩中表現的場景是,衰顏白發的詩人,因病滯留在孤舟中,而在船檣上卻站著壹只輕盈的小燕子,這活潑的小生命給詩人帶來春天的信息。詩人擡頭對著燕子充滿愛憐地說話,壹邊又悲嘆著喃喃自語,沒有比這樣的情景更令讀者感動的了。

全詩極寫漂泊動蕩的憂思,為客經春是壹篇的主骨。中間四句看似句句詠燕,實是句句關連著詩人的茫茫身世。最後壹聯,前十壹字,也是字字貼燕,後三字益沾巾突然轉為寫詩人自己。體物緣情,渾然壹體,使讀者分不清究竟是人憐燕,還是燕憐人,淒楚悲愴,感人肺腑。明末清初盧世榷《杜詩胥抄》評價說:此子美晚歲客湖南時作。七言律詩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內,比物連類,似復似繁,茫茫有身世無窮之感,卻又壹字不說出,讀之但覺滿紙是淚,世之相後也,壹千歲矣,而其詩能動人如此。

東歸發犍為,至泥溪舟中作

岑參 東歸發犍為,至泥溪舟中作

前日解侯印,泛舟歸山東。

平旦發犍為,逍遙信回風。

七月江水大,滄波漲秋空。

復有峨眉僧,誦經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魚龍。

壹道鳴迅湍,兩邊走連峰。

猿拂岸花落,鳥啼檐樹重。

煙靄吳楚連,溯沿湖海通。

憶昨在西掖,復曾入南宮。

日出朝聖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棄置,何由豁心胸。

吾當海上去,且學乘桴翁。

客中寒食

李中 客中寒食

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濕巾。

音書天外斷,桃李雨中春。

欲飲都無緒,唯吟似有因。

輸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賞析

五代南唐詩人,生卒年不詳,大約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為淦陽宰。有《碧雲集》三卷,今編詩四卷。南唐升元六年(942)與劉鈞等同讀書白鹿洞的廬山國學,博取功名。有詩《壬申歲承合之任淦陽,再過廬山國學感舊寄劉鈞明府》:三十年前***苦辛,囊螢曾寄此煙岑。讀書燈暗嫌雲重,搜句石平憐蘚深。考壬申年為972年,是年詩人赴淦陽任命,經過九江重遊故地,寫下了這首詩。又詩人好友孟賓於癸酉年(973)為時在淦陽令的李中自編的《碧雲集》作序。文中也說道:公理淦民,飲淦水,清白著矣,可知其972-973年知淦陽,約三十年前讀書廬山國學,當在942年左右,是否登進士,不考。後顯德中任淮西某縣令。周世宗南伐,陷於周師,受新命。六年(959),以兄弟亡故,兩親在堂,上表請歸故國,得周帝恩準,棄官歸南唐親養。宋乾德初任吉水尉,歷新喻、安福、晉陵等縣令。開寶五年(972)任新淦縣令。973年任淦陽宰時,編成自己詩集《碧雲集》,***有二百余篇,時晉天福中進士孟賓於任水部郎中,為其詩集作序。未幾卒。《郡齋讀書誌》卷四著錄《李中詩》二卷。另《唐才子傳校箋》卷十有其簡介。《全唐詩》編為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