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詞人。少年落魄不羈,後在太學讀書,宋神宗時因獻《汴京賦》為太學正。哲宗時任廬州教授、知溧水縣、國子主簿、秘書省正字。徽宗時仕途較坦蕩,先後為校書郎、議禮避榆討、大晟府提舉,為朝廷制禮作樂。晚年知順昌府和處州、南京鴻慶宮提舉。卒,贈宣奉大夫。南宋雅正派視其為宗主,使他成為聯通南北宋詞學源流的“聖手”。 他精通音律,就詞調之收集、考證、審定、創制來說,確有集大成功勞。他首先以四聲入詞,所制詞調音韻清雅、詞律嚴細,為歷代詞律家奉為圭臬。其詞既有花間、南唐、西江派詞之神髓,又有柳詞之體格,張、賀的艷麗,秦詞的清婉柔媚,深具曲麗精工、縝密醇雅、渾化圓融的藝術特色。他比賀鑄更善於采融前人詩句,進壹步增強了詞的文學色彩。他擅長於下字運意的技巧,筆力頓挫,成為後人作詞之指南。
他創制不少新詞調,如《拜新月慢》 、 《荔支香近》 、 《玲瓏四犯》等。現存詞二百余篇,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內容較為單薄,調子很低沈。其詞承柳永而多有變化,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詞風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長於鋪敘,善於熔鑄古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如《瑞龍吟》 (章臺路)、《西河》 (佳麗處)等。其寫景小詞,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調,如《蘇幕遮》等。他是大晟詞人的代表,是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開南宋姜夔、張炎壹派詞風,對後世影響很大。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壹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見《宋史》卷四,有《片玉詞》 。本書選其詞《瑞龍吟》 (章臺路)、 《滿庭芳》 (風老鶯雛)、 《蘇幕遮》 (燎沈香)、 《六醜》 (正單衣試酒)、《蘭陵王》 (柳陰直)和 《西河》 (佳麗地)六首。 (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縣)9人。南宋詞人。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壹生轉徙江湖。早有文名,頗受楊萬裏、範成大、辛棄疾等人推賞,以清客身份與張镃等名公臣卿往來。今存詞八十多首,多為記遊、詠物和抒寫個人身世、離別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對於時事的感慨。其詞情意真摯,格律嚴密,語言華美,風格清幽冷雋,有以瘦硬清剛之筆調矯婉約詞媚無力之意。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他的詞對於南宋後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比較少。特點是辭句精煉,風格不庸俗。他既是江西詩派的先鋒詩人,又是江湖詞派的開山祖師。
代表作《暗香》、《疏影》,借詠嘆梅花,感傷身世,抒發郁郁不平之情。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黨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其《揚州慢》(淮左名都)是較有現實內容工作,它通過描繪金兵洗劫後揚州的殘破景象,表現對南宋衰亡局面的傷悼和對金兵暴行的憎恨。詞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幾句頗受人們稱道。他晚年受辛棄疾影響,詞風有所轉變,如《永遇樂》 (雲隔迷樓)、《漢宮春》 (雲日歸歟)等,呈現出豪放風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並註有旁譜,是流傳至今的唯壹完整的宋詞樂譜資料。姜夔上承周邦彥,下開吳文英、張炎壹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對後世影響較大。其詩初學黃庭堅,後學晚唐陸龜蒙,雖精心刻意詞句,但較少纖巧之痕,詩風清炒秀遠,如《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等。所著《詩說》頗有獨到見解。生平詳見夏承燾《姜白石編年箋校》等。有《白石道人歌曲》 、《白石道人詩集》 、 《詩說》 、 《絳帖平》 、 《續書譜》和琴曲《古怨》 。本書選其詞六首: 《點絳唇》 (燕雁無心)、 《鷓鴣天》 (肥水東流無盡期)、 《齊天樂》 (庚郎先自吟愁賦)、 《念奴嬌》 (鬧紅壹舸)、《揚州慢》(淮左名都)、《暗香》(舊時月色);詩壹首:《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壹)》 。 (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先世鳳翔(今陜縣名),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六世祖張俊為南渡功臣,封循王。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遊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有《山中白雲詞》 ,存詞約三百首。他的創作和詞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清代許多詞人都尊崇張炎,把他和姜夔並稱,是姜派最佳傳人和理論家。張炎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傾慕周邦彥、姜夔而貶抑吳文英。他的詞多寫個人哀怨並長於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因他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致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但由於他過分追求局部的詩情畫意,在整體構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開闊而又立意甚高者並不多見。 張炎是最早的詞論家,著有《詞源》壹書。在論述樂律部分,書中保存了有關樂詞的豐富資料,是壹部有權威性的理論專著。他的創作主張,強調藝術感受、藝術想象與藝術形式,有許多經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但其觀點帶有門戶之見,難免有偏頗之處。
張炎總結了整個宋代詞樂與詞的創作理論,他的詞學思想與詞的演唱理論,具有南宋末期詞壇復“雅”避俗的時代傾向,反映了南宋末期士大夫審美觀念。他以詞學思想與詞的演唱理論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獨到的戲劇觀念:戲劇要有豐富曲折的故事情節與“戲諫”態度;演員要有特殊的容顏與天分;戲劇演員表演應該“識拍、道字、正聲、清韻、不狂”,才能達到表演的最佳境界。這又反映了文人學士審美趣味從雅到俗的轉變趨勢。因此,張炎的戲劇觀念在宋元之際具有特殊的價值。
張炎還受方回壹祖三宗說的啟發,構建了壹個宋代詞學的正派體系。張炎把正派系列接軌在北宋詞人周邦彥的門下,理由是:“學者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詞旨》 )這正是黃庭堅強調的學習杜詩的原因,他說:“學老杜詩,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也。學晚唐諸人詩,所謂‘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要須讀得通貫,因人講之。百許年來,詩非無好處,但不用學。亦如書字,須要以鐘王為法耳。”(王正德《余師錄.與趙伯充書》 )張炎引用這句話,是說周邦彥詞同老杜的詩歌、鐘王字帖壹樣,典雅而有法度,易學且不走樣。而他把周邦彥比作杜甫,為正派系列樹立壹個創作上的典範。張炎論詞要訣還突出了姜夔對於江湖詞派的實際貢獻。姜夔在該派中具有開宗立派、示法後人的崇高地位,等同於江西詩派中的黃庭堅。而姜夔詞盡興率意、字句生硬的弊病,又在史達祖的句法、吳文英的字面中得到了糾正。史、吳位對江湖詞風的形成起了壹定的輔助作用。張炎論詞要訣與方回壹祖三宗說的用意是相同的,指出在唐宋詞中實際存著壹個正派序列:周邦彥——姜夔——吳文英——張炎。代表作: 《南浦》 、 《高陽臺》 、 《月下笛》 、《解連環》 、 《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