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無產階級反帝文學的代表作家是馬斯·馬爾戈(1878~約1930),他創作的第壹部小說是《宮廷秘史》(1914),之後又寫了小說《瘋狂》(1915年?)、《大學生希佐》(1919)和詩集《香料詩集》(1918)。由於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傾向,因此作者遭到多次監禁。
《自由的激情》是馬斯·馬爾戈的代表作。小說描寫壹個出身土著官吏家庭的青年知識分子,因不滿荷蘭殖民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現實,去尋求真理,最後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深刻地指明殖民地人民要獲得獨立自由,必須掌握革命的理論。作品正面塑造了為民族解放而探索、奮鬥的早期革命知識分子的形象,對印度尼西亞革命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另外,魯斯丹·埃芬迪(1903~1979)的詩劇《貝巴沙麗》(1928年?),借用神話人物揭露殖民者面目,號召人們奮起鬥爭,也是較有影響的無產階級反帝作品。
在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學流派中,耶明(1903~1962)和薩努西·巴奈(1905~1968)最先采用十四行詩體寫詩,是現代詩歌的開拓者。他們通過歌頌祖國河山,緬懷民族歷史,來表現民族主義精神。在小說領域裏,麥拉裏·西雷格爾的《多災多難》(1920)和馬拉·魯斯裏的《西蒂·努爾巴雅》(1922)以其反封建習俗、要求婚姻自由的主題,贏得了廣大讀者。此外,穆伊斯(1890~1959)的小說《錯誤的教育》(1928),是印度尼西亞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揭露種族歧視和殖民教育給印度尼西亞民族造成惡果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0年代,印度尼西亞出現了全國性的文化月刊《新作家》。經常在此刊物上發表作品的作家被稱為“新作家派”。
在小說方面代表人物是主張“藝術是社會的鏡子”的小說家爾敏·巴奈(1908~1970)。他的代表作《枷鎖》(1940)是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揭示了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虛偽生活和頹廢思想。作品通過壹對夫婦由於私欲和虛榮心引起矛盾,分手後才從過去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的故事,說明個人欲望的束縛如同枷鎖壹般,表現了30年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新作家派”的代表詩人有阿米爾·哈姆紮(1911~1946)和阿斯瑪拉·哈迪(1914?)。他們的詩歌都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但風格不同。哈姆紮的詩集《相思果》(1941)和《寂寞之歌》(1937)主要表現戀情、鄉愁、絕望等淒婉低沈的感傷情調;哈迪的《夙願何時酬》(1932)等詩篇熱情豪邁,充滿了反對帝國主義,要求獨立的戰鬥激情。
1942~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期間,印度尼西亞資產階級作家大多創作“雙刃文學”,即把為“大東亞戰爭”效勞的壹刃和為民族主義的壹刃結合起來。這時,作家的創造受到了壹定的限制。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其文學也進入了現代時期。除普拉姆迪亞以外,烏杜依·達唐·宋達尼(1920~1979)也比較著名。他創作的劇本有《笛子》(1948)、《飯店之花》(1948)、《阿瓦爾和米拉》(1952)等,內容多寫對前途懷有希望的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揭露社會上的種種不合理現象。他的長篇歷史小說《丹貝拉》(1949)是當時的的優秀之作,描寫的是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班達人民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推行殖民主義政策的鬥爭。1950年“人民文化協會”成立後,許多新老作家,如普拉姆迪亞、烏杜依等,都寫出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和鬥爭的作品。“人民文化協會”中有影響的詩人是班達哈羅·哈拉哈普(1921~)。他早期的詩集《沙麗娜與我》(1939)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1956年發表的詩集《來自饑餓和愛情降臨的地方》,以鏗鏘有力的詩句表達了革命人民堅強的鬥爭意誌,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在人民文化協會以外,代表民族主義者的詩人西托爾·西杜莫朗(1924~)和代表“最新壹代”的詩人、作家阿伊普·羅迪等,在50年代也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