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見南山"是中國古代文學家陶潛(字淳於)創作的詩句,出自他的《飲酒》這首詩。該詩是壹首描寫閑適自在的生活態度和追求高尚情操的作品。
整首詩的內容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悠然見南山"是這首詩的第二句,表達了詩人淳樸寧靜的生活態度和對大自然的傾慕。
詩人陶潛居住在漢朝末年,亂世動蕩的時代背景下,他對社會現實與政治局勢感到失望和痛苦。因此,他選擇了隱居田園,過著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的生活。
詩中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形象地描繪了陶潛隱居的環境。他居住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遠離喧囂和塵世紛擾,享受寧靜與自由。
然後,他提出了壹個反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表明他認為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內心的寧靜和超脫。他在詩中強調了內心遠離塵囂的重要性。
接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描繪了陶潛在田園間的閑適生活。他采摘著花朵,放眼望去,可以遠眺南山的美景。他感受到山的氣息,欣賞著山景的壯麗和迷人。
最後壹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達了他對隱居生活內在真諦的感悟。他認為這種生活方式才是真正靈魂的滋養,讓人們能夠更好地領悟和體驗其中的真實意義。然而,這種境界的體驗是難以用言語準確表達的。
整體而言,“悠然見南山”體現了詩人陶潛對自在閑適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句詩深受後世文人墨客的喜愛,也成為了許多人追求心靈歸宿和內心寧靜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