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錯誤的古詩句

關於錯誤的古詩句

1.關於錯誤的詩歌

《錯誤》賞析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壹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於美與情,那麽《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性。這是壹首絕對的中國詩,是壹首屬於中國人的詩,講著壹個永恒、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著學習西方技巧的現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壹層的中國傳統意識是不可置疑的。

《錯誤》壹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壹類詩歌的傳統。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遊江南,留下了獨守空閨的女子,日以繼夜地等待著、盼望著情人"我"的歸來。然而女子癡癡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著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壹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終於"我"回來了,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是美麗的,因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為"我"只不過是過路罷了,而不是"歸人"。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壹樣。 或許,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處在那個動蕩時代的臺灣人的心態是壹種漂泊,等待著壹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臺灣島上僅是壹個過客,想著有壹天能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然而,由於政治緣故,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嘗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情婦》中"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另壹首詩《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著的臂用紗樣的黑夜纏繞。於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長歲月中,空等著男子歸來的淒涼心境。

《錯誤》這首詩***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壹片寂靜的馬蹄聲。

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後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後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裏詩人用了壹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光彩。

這首詩另壹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並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壹起壹伏,前後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若與此詩的中國性聯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 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壹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了鄭愁予中國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體現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文字純凈是這首詩的另壹個優點。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說:"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寫的東西連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凈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弄遊戲,或堆砌詞藻,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壹首真實、真情的詩。《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壹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2.鄭愁予的錯誤詩詞

這是鄭愁予最膾炙人口的壹首詩,所有喜愛新詩的人,怕沒有對它不熟稔的。

寫思婦的期盼,自匆匆過客的“我”的觀點去描寫,手法新穎奇突;不論是否真有其事,都顯示詩人極細致敏銳的心思,就情調言,與溫庭筠憶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相似—壹女子所盼的對象,終於沒有出現;但愁予的技巧顯然更為高明,愁予所設計的“故事”,也遠為曲折動人,可謂抒情傑作,即使置唐詩中也絕不遜色。詩壹開始,就顯示了詩人無比的才華。

首兩段兩行均低二路,賦予了其為“詩序”的作用,並且,第壹句暗示了“錯誤”之來由;第二句描繪了思歸之“等待”,正因為長久等待後過度的期盼,才造成了此壹錯誤—壹詩人不用意義單純的“錯覺”而用“錯誤”,提供了讀者無比廣闊的想像空間,造成了詩多重豐富的韻味。首句“我打江南走過”,六字;次句“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十五字;多麽鮮明的長短對比。

第壹句的短,自然暗示著過客之匆匆,第二句的長,自然暗示著等待的漫漫。不過,還不僅此,漫長的季節正代表著漫長的歲月;而歲月催人老,就在等待中,盼望中,女子的青春逝去了,女子的容顏也不再年輕。

寒來暑往,花開花落,壹切都如此靜謐地進行著,沒有人註意到;這個生命在等待中磨蝕的女子,也沒有人註意到。這兩句中雖都有“動作”——壹首句是“走過”,次句是“開落”但給讀者的感覺卻完全是“靜”的,靜得沒有壹點聲響,壹如王維辛夷塢:“山中發紅萼,紛紛開且落”,兀自開,兀自落,不為人見,也不為人知。

“蓮花”的意象很特殊,壹方面形容了女子的容顏,壹方面說明了女子的芳潔。女子是壹心壹意地活在等待裏,活在企盼裏,面且就這樣的自我封閉起來—壹如此,才跟蓮花的意象能配合,堅貞的情誼也才能益發顯露出來。

“東風無力百花殘”。何況“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自然“不飛”了;“東風”猶即等待與企盼的對象—壹至少是壹幀足以令人喜悅,足以躍動生命的訊息;不飛的柳絮,便是那封閉的寂寞的芳心了。

無有訊息,“妳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而當”跫音不響”,“妳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此壹轉折,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在這裏,不變的語言是 “小小的”三字,這正是那自我封閉的心靈天地—壹詩人強調女子的這種心態不變,但“城”與“窗扉”的意象卻有著饒值推敲的區別:城比窗大,常比較有更容易 “侵人”的空隙在,而女子是“寂寞的”,更有著脆弱處易於擊破吧?事實上,這女子卻是無比貞潔的,“跫音不響”她“三月的春帷”是永“不揭”的。壹點隙罅也沒有,是“小小的,緊掩的窗扉。”

了解了這壹點,再回頭看整段詩,對愁予先用明喻的“如”,終用隱喻的“是”,壹字之易,當嘆其筆力萬鈞了。這壹段中有兩處是扭曲後的句法,卻表現高明。

壹是“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楊牧說:“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絕不是“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以飽和的音響收煞,後者文法完整,但失去了詩的漸進性和暗示性。”

壹點不錯。另壹則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這壹句的句法扭曲必須與”妳底心如小小的寂寞城”壹句對看:這兩句本是相對應的,句法本應是“小小的緊掩的窗扉”,詩人將之扭曲變化,壹方面變其節奏,增其韻味,壹方面也強調了女子心靈的封閉,她是有意的,緊緊地掩住窗扉。

這種意義當然不是用形容詞語言能表示,必須用動作語言。不過,匆匆過客的“我”卻給女子帶來激動的喜悅。

第二段所描繪的封閉心靈差壹點就開放了,覆蓋的冰雪差壹點就溶化了。然而喜悅落空了,因為“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這是個“美麗的錯誤”。

“達達的馬蹄”,除音響效果逼真外,更重要的是承前段“跫音不響”來。讀者可以充分體會到女子聽到馬蹄聲後那種不可遏抑的狂喜—壹這當然是“美麗的”,也從而可以深入的了解何以是“美麗的錯誤”了。

“美麗”壹詞極俗,在此,我們卻只能說無比貼切,無可更易。“東風”“柳絮”“春帷”不也都俗極?然而承接傳統,又變化傳統,前後對照看,便覺不俗。

此外,這首詩用了十個“的”字,除了首尾兩行,每行都有,所產生的“頓”的效果真是好極了—壹這是愁予的專利,無論字,無論詞,愁予常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