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北宋王安石元日詩句描寫的是哪壹個節日

北宋王安石元日詩句描寫的是哪壹個節日

1. 關於王安石元日的詩句

關於王安石元日的詩句 1.元日的詩句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原文: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⑴元日:農歷正月初壹,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壹歲除:壹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壹種習俗,大年初壹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壹種風俗,農歷正月初壹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壹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2.王安石元日的詩句的解釋

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壹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壹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元日:

農歷正月初壹,即春節。

屠蘇:

古代春節必飲的壹種藥酒。

曈曈日:

日出時明亮的樣子。

桃符:

畫著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

3.元日王安石古詩這篇的意思

元日

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元日:農歷正月初壹,即現在的春節。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燒竹,竹爆裂之聲令山魈畏懼而遠避。

壹歲除:壹年過去了。

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裏,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全句說,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曈曈:光輝燦爛。全句說,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戶。

桃符:畫著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後來演變成春聯。

總把新桃換舊符: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時候逢到新年,家家戶戶都用兩塊桃木板子,畫上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說是可以驅除魔鬼。

詩意:

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壹年,春風已把溫暖送進了屠蘇酒碗。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門萬戶,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舊的桃符更換。

在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以上解釋來自網址/Ancient/15/mydoc000.htm

4.王安石寫的壹首春節的詩,叫元日是什麽詩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全文翻譯:

在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壹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壹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壹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壹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壹稱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