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建陽有什麽名人

建陽有什麽名人

建陽歷史上另壹位名人——遊酢(chu)

建陽因朱熹集理學思想文化之大成而成為閩學的發祥地;遊酢則因將中原洛學南傳入閩成為開閩學先河者。

遊酢(1053-1123),建陽縣禾平裏(即今建陽市麻沙鎮長坪)人。熙寧五年(1027),20歲的遊酢行冠禮之後,離開長坪,慕名赴洛陽拜見明道先生程顥。先生對這位風華正茂的弟子十分贊賞,便斷言“其資可以進道”。同年八月,程顥出任河南扶溝縣知縣,特意舉薦遊酢任該縣教諭。從此,註重酢學有專攻,成為福建閩北最早接受“洛學”的學者。元豐四年(1081),遊酢又薦將樂楊時壹道拜程顥為師。不到壹年,兩人同時告別老師。程顥囑咐他倆把理學傳向南方,目送他倆離去,怡然自得說:“吾道南矣!”其時,遊酢已師事程顥十年,而楊時還不到壹年,“吾道南矣”,主要還是對遊酢而說。然而,如今學者津津東道“吾道南矣”這個典故時,只說楊時而不提起遊酢,有悖於歷史事實。

元祐八年(1093)遊酢已是進士出身的太學博士,仍好學不輟。這時程顥已辭世。這年冬天,遊酢為了進壹步探索孔孟理學思想,便冒著大風雪偕好友楊時壹起到洛陽拜伊川先生程頤為師。遊酢、楊時來到程家時,正巧先生在瞑目靜坐,兩人見狀,不敢貿然驚憂先生,恭敬地侍立壹旁靜候。待先生醒來時,天色已晚,先生叫他倆改日再來,待他倆走出門外時,雪積壹尺多深。這就是尊師重教“程門立雪”的典故。遊酢正是憑著這種勤勉好學的精神,盡得理學的真諦,成為程門四大弟子之壹。遊酢學成南歸,悉心傳授理學,使理學得以南傳,“中興於南”與後來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有著密切的師承關系,被尊稱為“道南儒宗”。

在程門四大弟子中,遊酢被列為第壹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傳之秘於遺經,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奧號稱高弟者,遊(酢)、楊(時)、謝(良佐)、呂(大然)為著。”

遊酢傳播“二程”理學的主要功績在於作《明道先生語錄》,將程顥平時的言行記錄整理成書。以後楊時準備收集伊川先生語錄時,也請遊酢提供材料,因為遊酢占有二程的第壹手資料。

朱熹與“二程”生不同時,無緣當“二程”的學生,只能算是再傳弟子。朱熹後來成為“集理學之大成者”,其中也有遊酢傳播理學的功勞。朱熹整理的《程氏遺書》、《伊洛淵源》等書,都采用了遊酢整理的史料。

“若非載道來伊洛,安得傳心到考亭。”明代學者蘇章的詩句,公正地評價了遊酢開閩學之先河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