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趙括的詩句

關於趙括的詩句

1.關於趙括的成語

誇誇其談,紙上談兵,言過其實

趙括

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也叫馬服子,其父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

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國中copy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余萬趙兵只得投降,後被zhidao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余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2.形容趙括的成語

形容趙括的成語

誇誇其談,

紙上談兵,

言過其實

紙上談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基本釋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貶義

出 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言過其實

馬謖才器過人,喜歡討論軍計,諸葛亮很喜歡他,劉備臨死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說話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希望先生註意。” 六年後,諸葛亮出兵祁山,派馬謖作了先鋒。在街亭(今甘肅莊浪縣東南)戰役中,馬謖被魏國打得大敗,部隊潰散。諸葛亮失去了依據地,只好撤軍,最後不得不依軍法斬了馬謖,後悔忘了劉備的話。“言過其實”指言詞浮誇,超出他的實際能力。《三國誌?蜀誌?馬良傳》

言過其實言過其實。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誌?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例子:柳青《創業史》第壹部第21章:“他被梁大老漢~的話嚇唬住了。

3.趙括紙上談兵中的好詞好句好段

紙上談兵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

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余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故事概況相傳趙國有壹位差不多與廉頗齊名的上將軍趙奢,多次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趙奢有1個兒子趙括,也讀了許多兵書。

他除了讀書,還喜歡在家裏向客人演講兵法。趙括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所以賓客們都贊揚趙括精通兵法,稱贊他真是1個將門虎子。

不知天高地厚小家夥,真的以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認為天下第壹。連他爸爸也不在他眼裏。

當時不少人都誇獎他,可是趙奢卻不以為然。他告誡兒子要多務實際,趙括的媽媽問趙奢為什麽,趙奢說:戰爭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的大事,必須以極其嚴肅誆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趙括卻把它看得很輕率,這就壹定要壞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派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於是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

兩年後,秦國派王龁把上黨團團包圍。趙孝成王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

於是,廉頗帶大軍駐守長平,秦國也派大軍向長平進攻。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將軍廉頗,根據敵我形勢,在長平調兵布陣,準備與秦軍打壹場持久戰。

任憑秦兵挑釁,廉頗只是堅守陣地。這壹下使秦軍犯了難,因為秦軍後方的補給線長,運輸困難,難以持久。

兩軍對峙,時間長達三年之久,秦軍已經慢慢地顯出了疲態,前線的指揮官眼見即將不支,只好如實向秦王匯報。秦昭襄王請範雎出主意。

範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於是,秦昭襄王派間諜攜帶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並散布謊言說:“趙將唯馬服君最良,其子趙括勇過其父,若使為將,誠不可擋。

廉頗老而怯,屢戰俱敗,為秦兵所逼,不日將降秦矣!”意思是說:廉頗已經老了,根本不中用了,他哪裏還敢與秦兵打仗?因此只會死守,不會進攻!他軟弱無能,所以打了三年,還沒有打退秦兵。趙國如果要打敗秦兵,除非是啟用後起之秀趙括。

這時趙惠文王已死,趙孝成王即位,趙孝成王對廉頗的堅守政策早已不滿,又聽信了謊言,於是撤換廉頗,讓趙括接替了廉頗職位。這時趙奢已死,其夫人請求趙王不要派她的兒子去長平。

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囑咐,說兒子只會吹牛,沒有實際經驗,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壹樣。而且當他壹談起兵法,就馬上目空壹切,好像四海之內,只有他1個人會打仗。

這種人不帶兵倒也罷了,壹旦帶兵,壹定要打敗仗。趙王不信,趙母只好請求趙王,如果將來兒子打了敗仗,請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趙括統率20萬大軍,來到長平,廉頗只好交出兵符,自個兒回家。趙括總***率領四十萬大軍,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

他下達命令:如果秦兵再來進犯,壹定要迎頭痛擊。如果敵人被打敗,壹定要馬上乘勝追擊,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可。

範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後,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於是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然而,趙括只知紙上談兵,不會臨陣應變,那邊白起故意打了幾陣敗仗。

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

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談何容易。

最後,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全部覆沒。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這段歷史後來產生了成語“紙上談兵。”

“兵”指戰爭、軍事。“紙上談兵”指僅在紙面上、口頭上空談軍事,實際並不懂的人。

用它來諷刺那種喜好空談、不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談、不能成為現實的情形。人物簡介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

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壹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

秦將白起分兵兩路:壹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壹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余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篇二 : 千古冤將趙括: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秦趙兩國戰前綜合實力對比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關鍵戰役,秦國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趙國的趙括卻留下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柄。成王敗寇是歷史鐵律,作為失敗者的趙括背負罵名無可厚非,可歷史非身處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趙括其實並不是不堪大用的。

4.趙括雖然熟讀兵書,但缺乏實踐經驗,最終導致全軍覆沒的可悲下場

就施行了反間計;趙括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lt,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用 法 偏正式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 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別人往往說不過他。

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譯文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近義詞 坐而論道,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

後來趙奢死了。他有壹個兒子叫趙括,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公元前259年;軍書;軍事論文;作謂語。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華而不實、畫餅充饑 反義詞 埋頭苦幹、腳踏實地 歇後語 軍事論文;講武堂裏學打仗 燈 謎 《孫子》,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 armchair strategy&gt。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他壹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含貶義 示 例 人勻十分討厭那些只會~,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能健談用兵之道。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他年紀雖高、賓語、定語,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秦軍又來犯; 典 故 戰國時期。”

果然,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