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旅途中暫時停留的意思,所以古文有個詞叫旅次,這裏可解釋為停泊。詩人從家鄉洛陽乘船前往江南,在鎮江的北固山下泊舟留宿。行舟大江之上,江南早春的晨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也成就了這首名詩。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用壹個對仗句點出自己正在旅途之上,路過了北固山,而交通工具則是船。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第二句是名句,恢弘大氣,傳神的寫出了長江下遊快要入海處的寬闊江面。惟其潮平,詩人才能從容站在船板上左右觀望,若是波濤洶湧,也就無暇觀賞著壯闊的江景了。有風才有潮,但潮平有說明是微風、和風,因此船帆是懸著的,掛在那,帶著船緩緩的走。用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文字,卻渲染出宏大的場景,這種詩句可遇而不可求,類似的例子是“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壹首詩出壹個名句已屬難得,豈料這首詩還有奇峰突起。這壹句是可以入選唐詩“十大”的名句,確實是絕妙好辭。詩人在淩晨啟程,遼闊的江面只聞隱隱濤聲,此時壹輪紅日從遙遠的江面升起,黑夜無可奈何的褪去,壹個“生”,壹個“殘”,用的精妙。如果見過鎮江北固山壹帶的江面,就知道詩人的描寫是寫實而傳神的,長江至鎮江以後,江面越來越寬,遠望與地平線相接,用“海日”並不誇張。晨光初起,頭天晚上腦補的“青山”“綠水”此時成為了實景,如同“殘夜”壹樣,即使還有初春的微寒,但春天畢竟是無法阻擋的到來了,“舊年”只好無奈的讓位了。壹個“入”,壹個“舊”,還是精妙。據說唐朝宰相張說(yuè)親自寫下這壹聯詩句掛在官衙裏,以此作為好文章的標準。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在這遙遠的大江之上,如何告訴家人我的音訊?就讓那北歸的大雁寄去我的思鄉之情吧。尾聯與首聯的“客路”呼應,寫出了羈旅他鄉的淡淡鄉愁。
除了要記住詩中的名句,我們還可以借此詩談談鄉愁這個詩歌的重要主題。
《滄浪詩話》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征戍、遷謫、行旅、離別,它們的***同點是什麽呢,就是思鄉,所以鄉愁是彌漫在唐詩裏的重要主題。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是淡淡的鄉愁,“故園東望路漫漫,兩袖龍鐘淚不幹”是濃濃的鄉愁。“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是悲涼的鄉愁,“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是豁達的鄉愁;“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憂怨的鄉愁,“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是無奈的鄉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焦急的鄉愁,“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喜悅的鄉愁;“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浪漫的鄉愁,“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是壯闊的鄉愁……
鄉愁是人類普遍的情感,英語可用nostalgia壹詞對應鄉愁,其中nost和algia分別是源自希臘語的兩個詞根,壹個意思是回家,壹個意思是病痛,這不就是鄉愁嗎?
為什麽鄉愁會成為普遍情感?我想到幾個解釋,首先,思鄉實際是思家,壹般人小時候生活在家鄉,成年後離開家鄉外出打拼。各位,小時候在家裏是什麽待遇,走入社會又是什麽境況?於是,每當淒涼感慨之際,家鄉自然成為溫情脈脈的意象。其次,精神是與生理分不開的,生於斯長於斯,家鄉的氣候和家鄉的味道塑造了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胃,湖南人無辣不歡,蘇南菜濃油赤醬,山東人離不了大蔥,油潑辣子是西北人的命。
於是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描寫鄉愁。據統計,《詩經》三百首,有五十首與思鄉有關;希臘兩大史詩之壹的《奧德賽》,講得就是希臘聯軍將領奧德修斯在特洛伊之戰後,歷經十余年返回家鄉的故事。《百年孤獨》不是馬爾克斯對哥倫比亞的鄉愁嗎?《雪國》不是川端康成對日本的鄉愁嗎?《紅高粱》不是莫言對家鄉高密的鄉愁嗎?
不光唐詩,鄉愁在歷代詩詞中都是重要主題,現代詩也不例外。大家最熟悉的鄉愁詩作大概是余光中的作品,題目就叫《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很好的詩,但其實當時的臺灣有很多以鄉愁為主題很好的詩,比如鄭愁予的這首《纖手》,這不是纖纖玉手,而是拉纖的纖手,詩的題詞是:又有壹個川籍的朋友問,將來怎麽回鄉才好……我建議說,拉纖回去。
落花傍著四月的江岸
春水使纖手柔弱
泥地的夫隊中那浪子又站著
頭壹天拉過七裏十裏灘
壹歇腳就喝光整天的工錢
而昨夜的鎮甸並不知名字
月牙兒在犬聲中照著
照著臨江的壹列北窗
當年輕易離別母親的浪子
廿年啦,猶靠著人家窗根睡的那浪子
著上了酒癮得了風濕癥的那……浪子
醉過壹夜的小鎮從不知名字
四月的陽光怯度冷峻的三峽
雲底是壹步壹顛躓的纖手
落花從高原的家鄉流下
春水使浪子柔弱
“當年輕易離別母親的浪子”,“醉過壹夜的小鎮從不知名字”。如果說《鄉愁》的淒涼力透紙背,《纖手》的悲涼則是痛徹心扉。
臺灣的老壹輩詩人淡去後,像《鄉愁》、《纖手》這樣的詩作越來越少了。而鄉愁在今天我們的生活中也在悄然變化著。
王灣從洛陽到鎮江,應該是走京杭大運河,1000多公裏水路,至少要走20多天。古人出門在外很不容易,風吹日曬,饑餐渴飲,萬壹再生點病,就很可能花光盤纏,流落異鄉,所以才會有羈旅這個詞。古時候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是更深的。
今天從洛陽到鎮江,高鐵四個小時就到,辦完事住壹晚,第二天回家了,哪裏還用得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呢?
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們,城市化讓今天的城市和鄉村越來越趨同,互聯網更是將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斷拉平,拉近。他們的鄉音是什麽,還有忘不了的家鄉味道嗎,他們的鄉愁會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