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詞大會的文學常識

詩詞大會的文學常識

1.詩詞的文學常識

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於祭辭,萌於民謠,興於詠誌。

可惜,現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繼春秋至戰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壹枝。

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於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建輝煌。

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壹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

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壹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聖”冠於李杜,猶有群星燦然於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於教坊,至於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 *** !詞較於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

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後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

詩詞演繹於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於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勃然而興,終綻放出壹代曲賦奇葩。有雲:唐後無詩,宋後無詞。

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後之範。

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後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後無詩。

至於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於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壹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

2.詩詞的文學常識有那些

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於祭辭,萌於民謠,興於詠誌。可惜,現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繼春秋至戰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壹枝。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於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建輝煌。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壹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壹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聖”冠於李杜,猶有群星燦然於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於教坊,至於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 *** !詞較於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後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詩詞演繹於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於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勃然而興,終綻放出壹代曲賦奇葩。有雲:唐後無詩,宋後無詞。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後之範。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後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後無詩。至於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於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壹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

古詩古詞源於詩經,春秋戰國後,多效仿屈原。純粹是為了歌唱寫的,也就是現在的歌詞。唐詩多形象豐滿,詩體個性化,又有樂府的影響,到後來發展成宋詞,明清又有了散曲,都是為歌唱準備的。現代的歌詞更豐富。詩有律詩,絕句,詞有詞牌,曲有曲調,這些規律只為初學者領路。其實,有感而發,才是真的,孟浩然就是不記壹格的好詩人。事物都在發展,詩詞壹樣要發展,懂壹些平仄,音韻,意境,形象,``````散文詩和現代詩就自由多了。

3.關於古詩詞的文學常識

曹劌論戰-《左傳》傳說是春秋末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記》東晉 陶淵明的,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處《柳河東集》。

《嶽陽樓記》北宋範仲淹,作品出處:範文正公集。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

《國風·秦風·蒹葭》是春秋時期《詩經》中的壹篇,作者無名氏。

《觀滄海》是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

4.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簡介 〖題目〗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後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寫作年代〗 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壹十九首》題下註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

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壹般認為它並不是壹時壹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意義〗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註,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

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遊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壹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於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後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後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稱它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並不過分的。

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並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雲“(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古詩十九首》評價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壹字千金。……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悲夫!”——鐘嶸《詩品》 “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胡應麟《詩藪》 “《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誌,而得誌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誌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

失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咋壹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清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全文和譯文 《行行重行行》之壹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裏,各在天壹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 妳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妳我. 妳與我兩人相距千萬裏遠,我在天這頭妳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那知道是什麼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築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蕩的遊雲遮住了太陽,他鄉的遊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為想妳使我都變老了,又是壹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裏話都不說了,只願妳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譯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園中蔥蔥的高柳. 在樓上那位儀態優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纖細的手指.從前她曾是歌 *** (*漢時倡家女和後世所謂青樓女子是不壹樣的), 而今成了喜歡在外遊蕩的遊俠妻子. 在外遊蕩的丈夫還沒回來,在這空蕩蕩的屋子裏,實在是難以獨自忍受壹個人的寂寞,怎堪獨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譯文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裏堆聚成堆的石頭. 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

5.詩歌文學常識是什麽

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常識 壹、詩歌常識 (壹)古詩的分類 古典詩歌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於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於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於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②律詩和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律詩***八句,壹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

音節、格律壹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④樂府和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於初唐。

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⑤題目和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壹首詞的曲調名稱。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壹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壹定有題目。

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壹種和樂演奏的歌曲。

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

小令只含壹支曲子,而套數是合壹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壹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壹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壹套數都以第壹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壹宮調,有首有尾,壹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 ⑦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壹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

在結構上壹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壹宮調的若幹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蔔兒。 二、中國古代詩歌流派 1.山水田園詩派。

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願同流合汙的情緒,或表現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3.豪放派。

宋代詞壇的壹大流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誌,給人壹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壹大流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深沈幽怨,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

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國古代。

6.有關宋詞的壹些文學常識,如作家風格

宋詞是宋代盛行的壹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壹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壹,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

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壹個抒寫艷思戀情的專門文體,“ 詩言誌詞言情”、“詞為艷科”都是宋詞這種創作主流傾向的歸納。

宋詞的題材集中在 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與“艷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被後人推尊為“豪放詞”開山祖的蘇軾,其絕大多數詞仍屬“艷科”範圍。

蘇軾應該可以說是文人抒情詞傳統的最終奠定者,而壹些人認為,這也正是歷史發展的下坡路的開始,宋詞只是壹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誌。陳師道用“ 以詩為詞”評價蘇詞,道中蘇詞革新的本質。

從整體上觀照,詞的“雅化”進程,某種意義上也是詞逐漸向詩靠攏的壹個過程,努力跨越“言誌”與“言情”界限的過程,所以,陸輔之才說:“雅正為尚,仍詩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詞。”

擴展資料:

宋詞基本分為:婉約派(包括花間派)、豪放派兩大類。

1、婉約派的特點

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壹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窄狹。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就以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2、豪放派的特點

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 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

南渡以後,由於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壹代巨擘。

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壹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沾溉詞林後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