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夏來臨,陽光熾烈,炎氣熏蒸,人們最渴望的是陰和涼。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更依賴自然的綠蔭和涼風,但是天然的綠蔭和涼風,只有在山林地帶才有。於是在山中避暑,成為人們的向往。
其中竹子以其挺拔中空綠葉舒展,竹葉能夠遮蔽陽光,中空的莖幹可以迅速吸取空氣中的水和熱量,供應生長,並帶來空氣降溫,竹林形成特殊的立體的蔭涼空間,成為人們夏天最愛的消暑地。
”東藩駐皂蓋,北渚淩青荷。
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唐 ·?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天寶初,李邕為北海太守。歷下亭在齊州,以歷山得名。
杜甫的前半生並不像大家想得那麽寒苦。他的父親杜閑,是朝議大夫兗州司馬,且杜家是京兆名門,所以杜甫在30歲前過的頗優越。比如二十歲左右就出門旅遊,24歲考進士,這年落馬,他也沒有再接再厲,而是和父親壹起去袞州,順帶遊歷。他結交的人,多是和父親同輩的官員。此時的青年俊彥,意氣風發。
直到父親在他30歲的時候病故,家庭的壓力落在頭上,前途不甚明了。他壹方面要照顧弟妹,壹方面繼續交遊。
這是他33歲的時候,陪北海太守李邕在山東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宴飲。
人生最睿智緊密的時期未必是在30歲左右,但是文字的才華,最有力度的美,多半是在30歲左右。此時的杜甫,文字已經相當成熟,且有青年的那種蓬勃之氣。作為受邀來的客人,他既要寫出大明湖夏天的特殊美,又要寫出精神氣,這篇雖然是席上應對之作,但是已經氣勢沈渾不乏清新。
您在北海駐留,此次行過大明湖,來欣賞這裏的荷花。
而這裏是從古代就聞名的歷下亭,您在這裏邀請此地名士,***對湖光山色。
那雲山已經引發了大家的詩性,大家玉佩叮咚,紛紛歌詠。
您看看這美好的地方,茂密秀美的竹林,遮蔽隔絕了暑氣,那兩河交匯,流向遠方,煙波浩瀚。
這裏的山水人物,都袒露出真性情,在此壹會,只是時光短暫,夕陽西下,那太陽也在惋惜相會的短暫吧。
在暮靄沈沈裏,我們站在這裏,面對浩瀚波光,忘記了貴賤凡塵。
但是我想恐怕以後沒有多少機會,能夠這樣陪伴您身邊,再次領略這湖山之美。
實際上這首詩,已經包含了他的命運轉折期的那種憂傷。父親過世,從前那種輕松的日子不再,作為曾經平視官僚的官宦子弟,從精神上他和許多官員是平等的,但是身份和境遇已經隔開。這首詩也含著期待對方挽留的含義,不過是比較現實的以退為進。
實際30來歲,杜甫的人格也已經成熟定型。
壹句”修竹不受暑“,寫明了他愛竹,以君子作為人生人格的坐標,不但自己要挺拔,而且能夠給人遮陰。而”交流空湧波“大氣浩瀚,有類屈子江邊的大氣行吟。
而杜甫飽讀詩書,字句凝練。才未必要華光四射,而是內才如竹如玉,言簡意賅。
實際上這句詩,是越讀越有味。
李邕喜歡,因為作為他這樣的官員,要的不是有壹說十那種虛浮,而是以壹當十的洗練。
這是杜甫良好的家庭背景教育,以及敏感的觀察力,成就的壹句美詩。
”脩竹不受暑,暗驚疑故人。
暫來聊解慍,徑去不驚塵。
汗濕衣裳雨,書翻幾案鱗。
快哉那獨敢,贈爾耦耕民。 “北宋 ·?趙鼎臣《 披風?》
可以說杜甫在唐朝沒有多少知己,但是他用心靈和熱情誠摯寫下的詩篇,在宋朝或者宋朝之後,獲得了廣泛的響應和***鳴。
這也是文字流傳的常態,隔絕壹段時光,反而容易拋開時間現實捆在人們身上的枷鎖,文字以其獨特的美和情感回應打動人。
比如杜甫這句”修竹不受暑“。只有竹子在夏天格外青翠挺拔,不被暑氣汙染,或者隔絕暑氣,宛如亭亭君子,自立利他。
這首詩的名字,叫作沐浴涼風,但是這個涼風的前提,是穿過竹林修竹的風,就算是熱風,經過竹林,也變成的清風。
這是竹林之風竹下之風。
那風經過竹林的過濾,清風到來宛如故人。
來的時候,消除了炎熱煩躁,輕輕走的時候,竹林清風,不起灰塵。
在如此汗流浹背的時候,享受最美的夏日竹風,翻動桌子上無數的書頁,像魚鱗壹樣閃耀。
這樣的暢快哪裏敢獨自享用,讓這清涼的竹風吹到田野上,吹到辛勤耕作的農夫身上吧。
雖然寫風,但是不離竹字,竹子是巨大天然的空調,轉換成浩大的涼風。
這首詩的重點,也是因為有了竹子,有了竹子的過濾,有了竹子的存在,有了竹子無私的奉獻。才有夏風清涼。
“烈日當正晝,長天無壹雲。
草木失顏色,葳蕤困燒焚。
壹朝值炎酷,爾輩徒紛紛。
蒼蒼不改操,惟我坡上君。
脩莖粲碧玉,茂植歌屯雲。
有如獨醒人,不受曲蘗醺。
如彼至人者,自與世俗分。
入火且不熱,況乃逢朝昕。
小人柔弱姿,難與君子群。 ”北宋末 ·?周紫芝
季夏極暑正晝草木俱萎獨吾坡上數君子玉立蒼然傲睨自得豈杜少陵所謂脩竹不受暑者乎?
我喜歡這樣的詩,是在忽然的某壹個特殊的境地,和前人的心情和靈魂交合,有種驀然知心的洞徹和感動。
比如這北宋的周紫芝,離開杜甫時代已經兩三百年。
但是這年季夏暑熱,他走到山坡上,看著自己花園和菜園在烈日下灼烤,花木枯萎,心情沮喪。忽然他看見山坡壹側,只有竹子依然蒼翠,他忽然腦海裏冒出的就是杜甫的”修竹不受暑“。沒有比這五個字更能貼切表達眼前烈日下竹子那種傲然。
不受暑,是不接受,不害怕暑熱,當然不受暑還可以表示,隔絕暑氣,為人遮陰。但是周紫芝顯然更覺得是前種。他看到了竹子,仿佛也看到了杜甫那蒼蒼如竹的靈魂之美,當然他也看到了自己。
不要寫寫這”不受暑“的竹子,他要擴展杜甫的情懷。
烈日正在長空頭頂,天上沒有壹絲雲彩。草木失去了潤澤,葳蕤困在了炎熱的空氣裏,花草紛紛枯萎雕零。
蒼蒼不改節操的,唯有在山坡上傲立的竹子君啊。
妳看那秀美的莖幹,比碧玉還要美和潔凈,那繁茂的樹葉高歌在太陽和雲間。
這竹子有如世上最清醒的人,不受紅塵塵土富貴的熏陶和汙染。
這竹子就像最有分寸的人,和世俗他者保持壹定的距離。
就算是在炎熱的夏天,如同在火中,它自有清涼,何況我看見它是如此傲然在早上的陽光裏。
群草之於竹子,就像小人和君子,那草木柔弱,日曬而枯萎,風吹就倒伏,哪裏能和竹子相比?
感物及人,周紫芝讀懂了竹子之美,讀懂了杜甫,也是在提升自己。
在精神境界,還是成為竹子比較有生命和精神的快意。
”麻丘老翁真不俗,胸中渭川千頃綠。
所以不喜紅紫態,結屋開軒種修竹。
千竿萬竿成茂林,風雨瀟瀟灑寒玉。
直幹偏淩冰雪多,虛心不受烈暑觸。
樂哉此翁誰得知,日憩清陰坦吾腹。
春風滿地長兒孫,日報平安靡榮辱。
竹莊竹莊何其高,回看俗子真碌碌。 “?明 ·?江源《竹莊》節錄
這是明朝詩人看到的壹個竹林山莊。當然這裏的人為什麽種竹子,可能有其經濟的原因,竹林不需要太多人工管理,綠化荒山,竹筍是壹筆不菲的收入,竹材也是古代建築生活常用的材料。
只是在人人種地的環境中,這位老農種竹子,就顯得格外不壹樣。
所以詩人贊美,這個老翁不俗氣,他心中裝著是千萬頃綠色的竹子。他不喜歡紅花紫樹,在山林做了小屋,在屋子邊種植了千萬竿翠竹。
當竹子成林時,夏天這裏風雨瀟灑,雨如寒玉。
那竹子筆直的枝幹參天,冬天不怕風雪,竹子中空,夏天不畏炎熱。
這是將杜甫的”修竹不受暑“鋪展開說明。寫到了種竹子的美。
人們都在埋怨夏天的炎熱時,只有這個老翁,躺在竹林蔭涼下,解開衣裳自由自在。
他喜歡看春風竹筍滿地的快意,喜歡那種生生不息,喜歡竹子代表最樸素的平安。
這位老農真是高人,回頭壹想,人間追求富貴的人,真是庸碌壹生啊。
那麽這裏,肯定不只是羨慕這位老農和別人不壹樣,栽竹只是享受清陰。
我剛才也談到了,正是別人都種地,他才種竹子,巨量的竹林不僅能解決生活生存問題,而且在鄉間經營得當,這種安居樂業的富貴,和城市裏的富貴,是兩個概念。宜人宜居,長久安樂。
“修竹不受暑,清風幾席前。
鷗鷺既容與,草樹復芊眠。
栗留兩三聲,何人恣流連 。”清 ·?田雯《濟南分題十六首?其十四?歷下亭李北海杜子美宴集題詩處?》
這壹首很有意思,是清朝詩人特地去濟南歷下亭,重溫杜甫當年的風光。
這裏有著時空交錯,歷史重疊的美。
他自然也是用的杜甫名句開頭,以致敬杜甫。
那修竹依然在炎熱暑氣裏傲然生長,替人過濾了炎熱,那竹林清風,吹到席上。
我看到這裏千年如舊,鷗鷺在竹林水邊嬉戲。小的野草閑花,現在都在休眠。
我聽到了竹林中黃鸝三兩聲,是誰在這裏久久徘徊?
當然是我,是我們這些熱愛杜甫,感受杜甫的後人。
田雯在清朝是高官,頗有建樹,實踐著愛國理想,晚年蔔居大明湖,讓杜甫的竹子和靈魂,相伴晚年。
修竹不受暑,是對夏天竹子的最好贊美,不畏炎熱,過濾出清風,給人清涼。
這句詩未必是杜甫最得意的詩,但是,正是他壹生實踐著君子和愛國的理想,在亂世中堅持著,有如竹子壹樣人格挺拔,所以這句三十多歲的詩,反而成為夏竹最美的詩句之壹,成為他的人格寫照,被後人反復記憶和詩詠。
初衣勝雪為妳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