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渾水摸魚[hún shuǐ mō yú]:渾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亂的時候從中撈取利益。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惶惑·十》:“假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馬上去渾水摸魚;管什麽上海開仗不開仗。”
2、水濁魚噞[shuǐ zhuó yú yǎn ]:因水太渾濁使魚喘不過氣來,只得露出水面張口呼吸。比喻苛政之下民不聊生。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夫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
3、滄浪之水[cāng làng zhī shuǐ]:形容水不幹凈渾濁不堪。
[出處]屈原的《漁父》:“漁夫莞爾而笑,鼓世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4、濁水汙泥[wū ní zhuó shuǐ]:比喻壹切落後、腐朽和反動的東西。
三國·魏·曹植《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5、泥沙俱下[ní shā jù xià]: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隨著水壹起沖下。比喻好人和壞人混雜在壹起。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第壹卷:“人稱大才者;如萬裏黃河;與泥沙俱下。”
2.形容水很渾濁的成語行濁言清:清:清高;濁:渾濁,指低下。說的是清白好話,十的是汙濁壞事。形容人言行不壹。
迷迷糊糊:使人混亂煩躁迷惑不清,使渾濁不清。
水濁魚噞:濁:渾濁;噞:魚張口呼吸的樣子。因水太渾濁使魚喘不過氣來,只得露出水面張口呼吸。比喻苛政之下民不聊生。
言清行濁:清:清高;濁:渾濁,指低下。說的是清白好話,十的是汙濁壞事。形容人言行不壹。
濁酒菲肴:菲:微薄;肴:葷菜。渾濁的酒,微薄的菜肴。
濁酒壹杯:濁:渾濁。指酒質差而且有限,聊以自娛或排遣。
3.形容水很渾濁的成語邋裏邋遢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結構偏正式
感情色彩貶義詞
產生年代現代
成語解釋指人骯臟不整潔,不修邊幅
語法用法作定語、狀語;用於口語
典故出處艾煊《大江風雷》第壹部:“軍旗沒有展開,它被壹個灰黃色邋裏邋遢的油布旗套子包裹住了。”
應用舉例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七章:“別看他外表~,卻寫得壹手好詩,對書法也頗有研究。”
近義詞邋邋遢遢
多指人比較懶散,不講究衛生。形容人不幹凈不利索。
我們常說"邋裏邋遢、齷齪"等等詞語都是這個意思。
例如:
1、“這個人邋裏邋遢的”就是說他不講衛生,衣服臟,不洗澡等。
2、“他家邋裏邋遢的。”是說他家不收拾,到處臟兮兮的。
臭不可聞
解 釋 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聲極壞
出 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0回:“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比喻人名聲極壞
示 例 哪個告小狀,哪個就~
近義詞 臭不可當
臭氣熏天
臭氣很濃,濃的把天都熏暈過去了,現在常常用來表示壹個人或者壹個動物,壹個物體身上或者固有散發的壹些氣味,讓人難以適應。
泥沙俱下
俱:都、壹起。泥土和沙石跟著水壹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壹起,壹同顯現出來。
辨析
泥沙俱下和“魚龍混雜”都可用於好人和壞人混雜在壹起;成分復雜。不同在於①泥沙俱下可用於人也可用於事物;“魚龍混雜”;壹般只用於人;範圍較小。②泥沙俱下偏重在“俱下”;即壹起來;“魚龍混雜”偏重於“混雜”。③泥沙俱下還有其本意;“泥土和沙石跟著水壹塊流下來”;“魚龍混雜”沒有。
滄浪之水
峻解:滄浪之水的清與濁,都應該坦然接受,清水洗臉,濁水洗腳。
壹、“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註》)”
二、警示我們,妳若是清水,他人就用妳來正衣冠。妳若自棄做了濁水,旁人就拿妳來洗腳。
渾濁不堪
渾濁,壹般是說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不明澈。環境骯臟
佛教裏指塵世,塵途。即紅塵
不堪,壹般是說不能勝任,不能承當,忍受不了
渾濁不堪;骯臟的環境讓人沒法忍受。
濁水汙泥
釋 義 形容水土受到非常嚴重的汙染,骯臟的泥,渾濁的水。比喻壹切落後的東西。
出 處 無
示 例他決心痛改前非,用勞動的汗水洗刷身上的~。
同義詞 殘渣余孽
反義詞清澈見底
混濁不堪
1. 謂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不明澈。 漢 班固 《西都賦》:“軼埃堨之混濁,鮮顥氣之清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這種混濁不堪的要算第六泉,那天下的清泉,屈他居第幾呢?” 茅盾 《子夜》二:“那邊小客廳裏的空氣大概沒有這裏那麽混濁。” 艾青 《北方》詩:“北方是悲哀的,而萬裏的 黃河 ,洶湧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
2. 比喻社會環境的陰暗、骯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藝文類聚》卷三七引 三國 魏 桓範 《薦管寧表》:“於混濁之中,履潔清之節。” 郭沫若 《女神·湘累》:“姐姐,妳卻怪不得我,妳只怪得我們所處的這個混濁的世界!”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