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不平則鳴”,苦吟以抒憤,並互相切磋酬唱他們具有變態的審美趣味,“以醜為美”,以震蕩光怪為美,以瘁索枯槁為美,以五彩斑斕為美。表現出重主觀心理、尚奇險怪異的創作傾向。 詩歌形成壹種奇崛硬險的風格。他們在藝術上力求避熟就生,標新立異,力矯大歷詩風的平弱纖巧。這種詩歌的新的追求與新的變化,積極推動了盛唐以後詩歌藝術境界的開拓。 現的往往是自己心靈的歷程,他們常把現實生活中的感受,與自己虛構的世界融合在壹起,其詩想像離奇怪誕,往往使人感到虛實不定,跳躍怪奇,不可確解。韓孟詩派的成員在語言方面也有大的變革,他們力求“陳言之務去”。
擴展資料:
突破了過於重視人倫道德和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由重詩的社會功能轉向重詩的抒情特質,轉向重創作主體內心的展露和藝術創造力的發揮,這在詩歌理論史上是壹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在反對傳統、銳意創新的路子上,韓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也取得了應有的成就。 他以宏大的膽氣駕馭詩篇,賦予詩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現實色彩;他雕鏤詞句,尚險求奇,營造出大量他所獨有的險怪意象;他以文入詩、以議論入詩,開壹代詩風,這些無不展示出他在中唐詩壇所具有的獨特地位。 百度百科-韓孟詩派 韓孟詩派的詩歌創作有什麽特色 1、他們主張“不平則鳴”,苦吟以抒憤,並互相切磋酬唱他們具有變態的審美趣味, 2、“以醜為美”,以震蕩光怪為美,以瘁索枯槁為美,以五彩斑斕為美。 3、表現出重主觀心理、尚奇險怪異的創作傾向。 4、詩歌形成壹種奇崛硬險的風格 韓孟詩派的詩歌創作特點: 1、倡導“不平則鳴”,透過個人的不幸命運來反映社會問題,針砭政治弊端,通過苦吟來抒發自己的憤怒之情,並互相切磋酬唱。 2、以怪為美,以醜為美,在創作上更重視主觀,奇怪,形成奇崛險怪的風格。韓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賈島奇而清,盧仝奇而怪。 3、在藝術上力求避熟就生,標新立異,力矯大歷詩風的平弱纖巧。 4、突破傳統詩教,轉向重詩的抒情特質、重創作主體內心的展露和藝術創造力的發揮。 擴展資料 韓孟詩派及其詩風的形成過程 (1)貞元八年(792),孟郊韓愈贈答,為詩派崛起奠定基礎; (2)兩次大聚會: 貞元12年至16年(796-800)間,韓愈入汴州董晉幕和徐州張建封幕,孟郊、張籍、李翺遊從,孟郊詩風已基本形成,給韓愈以影響; 元和元年到6年(806-811)間,韓愈任國子博士,與孟郊、張籍等相聚,分司洛陽,孟郊、盧仝、李賀、馬異、劉叉、賈島陸續到來,張籍、李翺、皇甫湜也來過往,詩派全體成員相聚。 韓愈詩風形成,得到同派詩人的公認和仿效。 韓孟詩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韓愈 韓愈最顯著的特點是詩風豪放雄奇。他的詩大都氣魄宏大,氣勢磅礴,改變了大歷以來詩壇上纖巧卑弱的現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詩歌傳統的表現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險韻,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構思奇特,標新立異,表現了壹種過去從未曾有過的風格。韓愈的另壹創造是“以文為詩”,就是把過去不曾入詩或不宜入詩的材料和手法引進詩歌。 韓愈的代表作有《南山詩》、《陸渾山火》、《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聽穎師彈琴》等。 2、孟郊 孟郊與韓愈並稱“孟詩韓筆”,作詩以苦吟著稱,多為五言古體。藝術上註重造語煉字,追求構思的奇特超常。 孟郊的代表作有《秋懷十五首》、《答友人贈炭》、《寒地百姓吟》、《遊子吟》等。 3、賈島 賈島與孟郊同以苦吟著名,詩多愁苦淒清之境,且詩風孤郁悲涼,淒寒局促。這與他出身平民,屢試不第,性格壓抑、內向有關。賈島詩多表現貧窮愁苦之態、孤寂索寞之情,題材狹窄。 賈島的代表作有《暮過山村》、《劍客》、《尋隱者不遇》等。 4、李賀 從個人命運出發,感受、體驗和對抗自然與社會對人的壓抑,思考人的命運、生死等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李賀詩最重要的內容,詩裏表現出壹種深沈的生命意識。 李賀的代表作有《夢天》、《秋來》、《神弦曲》、《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昌谷集》等。 搜狗百科--韓孟詩派 這個詩派創作的特點是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他們主張“不平則鳴”,苦吟以抒憤,並互相切磋酬唱。他們詩風尚奇求險,韓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賈島奇而清,盧仝奇而怪。 他們具有獨特的審美品味,以震蕩光怪為美,以瘁索枯槁為美,以五彩斑斕為美。由於受韓愈古文運動“陳言務去”的影響,他們在藝術上力求避熟就生,標新立異,註重苦吟和錘煉功夫,力矯大歷詩風的平弱纖巧。這種詩歌的新的追求與新的變化,積極推動了盛唐以後詩歌藝術境界的開拓。 韓孟詩派的詩歌創作有什麽特色 1、他們主張“不平則鳴”,苦吟以抒憤,並互相切磋酬唱他們具有變態的審美趣味, 2、“以醜為美”,以震蕩光怪為美,以瘁索枯槁為美,以五彩斑斕為美。 3、表現出重主觀心理、尚奇險怪異的創作傾向。 4、詩歌形成壹種奇崛硬險的風格。 5、他們在藝術上力求避熟就生,標新立異,力矯大歷詩風的平弱纖巧。 這種詩歌的新的追求與新的變化,積極推動了盛唐以後詩歌藝術境界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