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橋又合稱古歙三橋,古歙三橋如長虹臥波壹樣,橫跨在練江之上,民間素有“高不過紫陽橋,長不過太平橋,牢不過萬年橋”的美譽。
紫陽橋位於徽州城南漁梁壩下遊約150米,橋的北端是新安關,為徽州第壹關,因地處紫陽山麓而得名,這座橋還被稱為“壽民橋”,紫陽橋始建於明萬歷年間,清末時進行了重修。
橋身全長140米,八墩九孔,寬10米,為了便於徽州沿新安江下杭州運載貨物的航運需要,橋高建了14米,往來船只可不落風帆桅桿從橋下通過,目前尚是歙縣最高的橋。
離橋上遊150米的漁梁壩是我和曉地經常釣魚的地方。我們砍根小竹為竿,用棉線為釣線,用大頭針彎鉤,以飯粒為餌,系上線,鉤上餌,投入清流之中。水清澈見底,群魚歷歷可數,盯著群魚爭食吞鉤,即起鉤,壹條活蹦亂蹦的鯽魚便釣上來了。壹條壹條 接壹條,好釣極了!
我們也不用帶魚簍,在岸邊折根細長的柳條兒 ,穿過魚嘴,每次都能釣上壹二斤。那時幾乎無人釣魚,只有我們倆兄弟,徽師汪時敘老師的兒子汪太戈也和我們同去過。這是我們弟妹餐桌上的壹道美食。這種釣魚方法也只有在漁梁壩上能用,因這兒的水太清太清了!這兒的魚太多太多了!至今還記得紫陽橋漁梁壩的垂釣樂。
位於歙縣西邊的太平橋,過去是婺源、祁門、黟縣、休寧等縣進入徽州府治歙縣的必經之橋,建於明代,是安徽省境內現存的最長的石拱古橋,它全長268米,寬7.1米,高13米,有16個橋孔,雄跨於練江的碧波之上。
記得橋西頭的山上有幾棵巨大的橡子樹,長滿象板粟壹樣的橡子。我和小夥伴們常成群結隊地去那兒揀橡子,回來後在大頭上插上壹根火柴棒,做成小佗螺玩,壹,二,三!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時用力壹搓,佗螺便在玻璃板或平滑的桌子上快速地轉起來,誰的佗螺轉得時間最長,誰就是贏家。六十余年過去了,那幾棵橡子樹壹定長成參天大樹了。小朋友們還去那兒揀橡子做佗螺嗎?
萬年橋建在歙縣城北門外的練江上,離我們住的鬥山街最近。過去是通往太平,抵達省治安慶的要道。明代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興建,橋洞九孔,長150米,高10米。
橋落成時,明代兵部左侍郎、歙縣人汪道昆賦詩壹首:“使君遺澤五溪東,驅石橋成利涉功,地踞金湯三輔郡,天回砥柱萬年同。參差石勢疑烏鵲,縹緲江流見白虹。亭上至今留醉處,蓮花面面似山公。”可見 “萬年”橋名意在表達永固萬年的願望。
橋下的清流是我們兒時戲水的地方。這兒水不深,每到夏天,我們壹群小夥伴光著屁股在這兒洗澡遊泳遊泳,我和曉地的壹身好水性就在這兒初學成的。水性壹般的孩子們清壹色的狗爬式,兩腿打,兩手爬,打得水面撲通撲通連天響,濺起水浪白花花的壹片片。水性好的紮起了猛猛子,如同壹條條白蒼魚在清徹見底的水底中鉆來鉆來鉆去。
有時撿來壹塊青磚,讓壹個孩子扔向遠處,壹聲號令,“撲通!撲通!”壹齊紮下水,看誰先把青磚搶到手。這方面誰也沒有曉地強,十有八九總是他第壹個摸到手。萬年橋下中流擊水,這兒是我們童年的水上樂園。
高不過紫陽橋,長不過太平橋,牢不過萬年橋。歙縣三石橋,這兒是我們童年的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