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語文閱讀 品味賞析

語文閱讀 品味賞析

壹、值得註意的字詞

許多詩中都有壹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例如詩僧齊己寫了壹首《早梅》,有句雲:“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改為“壹”,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壹字師”。王駕寫《雨晴》壹詩:“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詩歌鑒賞中,下面幾類詞值得關註。

1、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例3: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蒸”、“撼”具有誇張色彩。

例4: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

雨後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壹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極富詩情。

2、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註的重點對象。

例1: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壹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細,脈脈綿綿,寫出自然造化發生之機。

例3: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後,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壹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壹位滿臉稚氣的少婦。壹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

3、特殊詞:在詩文中,有壹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1)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

(2)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壹個,顏色壹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

(3)數量詞:經過精心選擇提煉的數量詞,可以產生豐富雋永的詩情。過去有壹首詩:“壹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永不見。”庾信《小園賦》中的“壹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雲“半篙流水夜來雨,壹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了“壹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壹樹梅花也絕非早梅,於是他就把“壹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並沒有什麽奇特之處,但用在這裏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

(4)虛詞: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盛唐詩人善於運用虛字,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去掉“與”、“***”二字就會大為減色。

二、檢測練習

下列詩詞中加點的字各有其妙處,請鑒賞分析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望月懷遠》)

3、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

4、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5、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6、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獨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

8、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

1、“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準確傳神。3、“蒸”寫出湖面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雲夢澤都受到洞庭的滋養哺育,“撼”寫出洞庭湖洶湧澎湃的氣勢,極為有力。4、“低”寫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獨特的視角,非常準確。“近”字寫月亮仿佛也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來安撫詩人那顆孤寂的心。5、“轉”表明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但憑顏色的漸變就寫出它的動態來。“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動的,用壹“日”字,令人感覺它始終如壹的守恒。6、“盡”與“閑”把讀者引入壹個寂靜的世界:仿佛是在壹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地清幽平靜,寫動見靜,以動襯靜,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寂。7、星辰低“垂”,寫盡平野之廣闊,月隨江“湧”,寫盡大江奔流的氣勢,景象雄渾闊大。8、春草“自”碧,黃鸝“空”啼,景色幽美卻無人問津,景象荒涼淒慘。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 憂國傷時

1、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 2、 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壹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壹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 建功報國

1、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遊《書憤》

2、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

3、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4、山河淪喪的痛苦 如: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5、年華消逝,壯誌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如:杜甫《兵車行》

7、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鄉懷人

1、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2、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3、邊關思鄉 如: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4、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 生活雜感

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2、昔勝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3、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4、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5、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 長亭送別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2、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坦陳心誌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評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應註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2、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壹個不長的“序”,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不能忽視。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壹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另外,壹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壹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