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背誦有方法

背誦有方法

背誦:指憑記憶念出讀過的文辭。

妳知道嗎?背誦不僅是壹種有效的記憶方法,而且通過背誦還可以培養和鍛煉人的記憶能力。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之所以博聞強記,並非他有什麽"特異功能",而是他堅持每天做"記憶力體操"的結果。他曾經說過:"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對此他身體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後都要背誦壹些必須記住的知識,就像做倉庫,這樣才使他如此博學多聞,寫出了像《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樣的不朽著作。由此可見,重復的刺激有助於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實踐證明,人的記憶力也和人的肌肉壹樣,只有鍛煉才能增強。懶於記憶,從不背誦的人,記憶力不可能優良。

善於背誦

背誦可以使我們精確又牢固地掌握壹些重要的知識。何以見得?讓我們舉例來說。試想工程師在工作中遇到緊急情況時,要現去查書找基本的公式;教師在教學生背古詩時忘了原句要去翻課本,這種局面會有多麽尷尬,有時甚至會誤大事。這都說明對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再多,到關鍵時刻提取不出也是枉然。

董必武在壹封信中教導他的女兒說:"語言每課至少讀十遍,有些課文要背誦。"古往今來許多偉大和知識淵博的人,大多與他們善於背誦、記憶力驚人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精通許多種外語,馬克思能背誦許多歌德和海涅的詩歌,並在談話中經常引用它們的詩句,增加了談話內容的精僻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誦,這是絕不可能做到的。善於、勤於背誦可以使我們的知識庫存日益豐厚。中國古代早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詩"的說法。

背誦壹些經典和重要篇章,是我國教育傳統。

背誦之前,要朗誦篇章,做到讀音正確,停頓恰當,語調合理;要粗通文意,對全文結構,思路有大體了解。在此基礎上,再低聲快讀,讀熟。於是開始背,壹段壹段地背;壹段之中,壹層壹層地背;壹層之中,壹句壹句地背。背了上壹句,再背下壹句,連句成層。如此背誦。全部背出後,對不熟練之處,要多下功夫。直到朗朗上口。

背誦要邊背誦,邊思考,邊理解,邊記憶。自然成誦,"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只有這樣,書上的營養才化為自己的。

許多名篇,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等等,雖歷經多年,仍能流利背出。就算是以前從未背誦過的文章,如李密的《陳情表》,在上完之後也能很快背出。原因何在?不是我的記憶力驚人,仔細分析,除了興趣的因素外,與我掌握了壹些背誦的原則和方法有關系。

化"長"為"短"。即要把篇幅長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幾個短小的部分來背。這樣壹來,每次背的內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來了,比壹次背誦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當然,最後壹定要把幾個部分連起來背熟。

讀懂文意很多做父母的喜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們背"唐詩",但小孩子往往要經過大人的多次反復的強化才能記住。為什麽?因為他們對詩的意義是渾然不知的。從我自己背文言文的經驗來看,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先深入把握文意。我之所以在上完壹篇文章後能很快背下來,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備課的時候,我已經對文章中的每壹字、詞、句的用法、意義,對文章的寫作思路、結構、主旨等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這些東西已經深深印入我的腦中,再背起來就能很快從大腦中"放"出來了。多次鞏固。人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時。所以,明確背誦任務後,要限定自己在最短的時間裏背出,不能拖拉,越拖就會越厭煩。壹個段落要壹次"搞定",限時搶記,不妨試試"三分鐘搶記"。當然,搶記的東西忘得快,過後要多次鞏固,經常進行搶記訓練,也是對記憶力的壹種鍛煉。

在檢查學生背誦時,我常發現,學生背到壹個地方時會突然"卡脖",怎麽想也想不出下壹句。可是,只要妳提醒他下壹句的第壹個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來,接著背下去。針對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壹句的第壹個字(如果連續的短句較多,可以適當合並)寫下來,用它們作背誦時的提醒之用。如《赤壁賦》的第壹段,在背誦時把"壬、七、蘇、清、水、舉、誦、……"等字寫在壹張紙上以便在背誦"卡脖"時提醒自己。這樣多反復幾次,直到最後不看這些字也能背出。

當然,這種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對所背的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處於"夾生"狀態。還有"註釋提示法",即只看書下的註釋,用它們來提醒自己背誦。它和上面的方法的作用是壹樣的。當然,像《離騷》這樣的,每壹句書下都有註釋的,不能用此方法。

學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文,落實字詞的意義,這樣才便於對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誦文言文時,可以"倒過來",即看著譯文,回憶還原原文。有了最開始的字詞句的翻譯、理解,再加上熟讀,這時再根據譯文去還原原文,就比較容易了。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背誦,還有利於對文章的字詞句的翻譯的深入掌握、鞏固。

很多學生在背誦時只是壹味地讀了壹遍又壹遍,想通過反復的誦讀來強化記憶。這種方法雖有效果,但很不明顯。我提倡邊讀邊譯,即讀壹句翻譯壹句,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

我們背誦的時候,就遇到壹篇很長的文章或者很難背的短文,背誦的時候有些困難,不如分段背誦。

我們分段背誦的時候,如果壹段中只有幾句,壹句壹句地背誦,然後就要分幾段來背誦,而且不要分的太多,否則就會減慢背誦速度,然後就要朗讀全文,直到全文內容熟悉了為止,背誦速度就會快了。

熟讀精思

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裏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壹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裏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舍。先把其中的壹篇自己單獨列為壹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麽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先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壹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壹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幹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壹個字,不可以少讀壹個字,不可以多讀壹個字,不可以讀顛倒壹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麽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麽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壹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壹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背誦過程中,如果"卡殼",應該進行追憶。追憶是有意和間接再現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誌力,克服壹定的困難,多方面尋找線索,進行積極靈活的思維。因此,不能壹"卡殼"就立即停止背誦。文章通過理解消化,已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語句通過熟讀試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復朗讀幾遍,就能流利地背誦下來。

復習背誦的時間用得越多,記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誦過的課文或知識,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後,應進行壹次復背,並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適當的溫習背誦,以後過壹個月再復背壹次。這樣,可保證很長壹段時期不會遺忘。這裏需要提醒大家註意的是復習的時候可以把原文提煉成壹個提綱,邊看提綱,邊復習背誦,這樣記憶和熟練程度就會更加明顯。

三.加強默寫,強化訓練 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抄壹遍"。這也是運用內部語言背誦的壹種形式,既用腦,又動手,可加深對文章的記憶。因為文字本身就是壹種圖形和符號,經常默寫可幫助我們促進右腦的開發。采取默寫手段,可有效地鞏固已經背誦了的課文和知識,而且對加深記憶大有好處。壹篇文章,就這樣壹段壹段地把它"吃掉"。最後,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按照背誦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聯起來,進行背誦。如果能切實做到循序漸進,長期進行默寫訓練,那麽壹定會有助於背誦的質量和效果。

文言文背誦

化整為零法

把壹篇文言文當作壹個整體去籠統地讀,這便像"囫圇吞棗",應把這個整體分析成若幹意義段落進行分段熟讀才好。

[析]壹篇課文經過意義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思路,對所寫的人物和事物的來龍去脈,了然於胸,然後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照生活的邏輯和照人地時與前因後果的交代,貫穿起來。層次既清楚了,熟讀之後,很快就能背誦。背誦應分段背,各個突破,直到全部背完為止。

抄讀法

這是眼、口、手、心綜合運用於背誦的方法。

英語背誦

古人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詩歌背誦對詩歌創作的重要性。詩歌創作如此,英語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中國學生學英語,由於缺乏英語使用的環境,通過朗讀背誦典型的對話或者短文是學習英語、接受英語、培養語感的壹種途徑。英語背誦的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1 能提高語音技能

為了背誦,壹般需要反復地朗讀,而這種朗讀能使學生在背誦之中得到語音語調的訓練。

1.2 能有效地學習詞匯 通過背誦有意義的對話或短文(語境),能使學生迅速有效地記憶和掌握詞匯,這是因為通過語境去學詞匯是壹種最佳的方法。通過背誦英語文章去記憶學習詞匯是有效的途徑。

1.3 能促進語法學習 語法需要通過語法規則的學習結合例句記憶才能學會。而例句比規則更有助於語法的掌握,因為例句比規則更加具體,更易於理解; 同時,記住了的例句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運用。通過背誦,學習者就能夠記憶許多關於語法規則的例句,這將有助於增加他們的語法知識。語音、詞匯和語法是語言知識的三個要素,而語言知識是語言能力的基礎。

背誦的方法:

2.1 目的明確 要進行背誦,首先必須對背誦有壹個正確的看法。"我們從小就受到各種觀念的影響,而且信以為真,如外語很難學,......。壹種觀念對我們的影響越早,我們就越感 到它的存在,而其影響就越大。" 因此,要背誦,在觀念上必須有個正確的認識。首先要消除背誦沒用這個看法。人們常常把背誦跟機械的死記硬背劃等號。認為背誦是效益很低的學習方法。其實背誦對外語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

2.2 透徹理解 要背誦,首先得透徹地理解要背誦的材料。如果連材料的都還不理解掌握,那就根本談不上背誦了。只有對材料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去背誦。

2.3重新編碼 除了要理解材料的內容之外,還需要弄清材料的結構。而弄清材料結構的壹種有效方法就是寫出材料的提綱。這其實就是壹種對材料進行重新編碼。對材料的重新編碼有助於材料的記憶。這是因為 "經過了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語言作過提綱的材料,是比較容易記憶和保持的。"

2.4 化整為零 適應材料的長短,在識記方法上有整體識記和部分識記法 。前壹種方法是整篇壹遍壹遍地朗誦材料,直到成誦為止。後壹種是壹句壹句、壹段壹段地背誦,再合成整篇背誦。短時記憶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部分識記法更有利於記憶。所以,在整篇地朗讀材料幾遍之後,應該壹句壹句、壹段壹段地背誦,最後再整篇背誦。

2.5 嘗試回憶 在進行背誦的過程中,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讀是很難記住材料的。因為這是壹種較淺水平的信息處理,然而,如果朗讀壹個句子幾遍之後,就試著回憶剛剛讀過句子,則更容易記住。對段落和篇章的記憶也應采用同樣的方法。因為,對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信息就越更長時間地保留在記憶中。

2.6 減少幹擾 先學會的東西對後學會的東西會起幹擾作用,後學的東西也對先學的起幹擾作用。因此,為了盡量減少這種幹擾,最好在早上開始學習和晚上臨睡前進行背誦。同時,最好不要同時背誦相似的材料,因為,材料越相似,越容易引起幹擾。另外,對話和文章應該間隔地進行記憶。

2.7 循環鞏固 根據遺忘的規律,記得了的信息很快就開始遺忘,且開頭時遺忘的速度特別快。因此需要及時地復習。若等到記憶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後再復習,所花的時間就比及時復習所花的時間更多。正所謂 "及時壹針頂九針"。不僅需要及時復習,還須經常鞏固。原因是,"我們學過的東西,如果經常復習,就可以長期不會忘記。"

課文背誦

壹、抄誦法

俗話說:"抄壹遍勝過讀十遍。"讀詩詞或短文時先看壹句抄壹句;再看幾句抄幾句;最後看壹段抄壹段,直到看壹篇抄壹篇,也就是先讀再抄,抄完再讀。

二、時空法

記住要背內容中表示時間方位順序的詞語。

三、人物法

記住文章中依次(或分類)出現的幾個人物,這樣憶人思情,憶人思言,就有助於理解與背誦。

四、情境法

創設具體情境,根據情境熟讀容易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優美的詩歌與散文,運用此法效果更佳。

五、情節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果等具體情節,據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六、延伸法

背短文或詩歌,可從開頭逐句延伸背誦,即背會第壹句,背第二句時把第壹句帶上,背會第壹二句,背第三句時再把第壹二句帶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七、對比法

把課文中具有對比的部分找出來,記住這個對比的性質、特點、作用,就容易背誦了。

八、問題法

提出幾個具有連貫性、系統性的問題,根據問題答案的順序,記取背誦內容。

九、提綱法

列出壹個簡單的提綱,然後根據提綱練習背誦。

十、列表法

記憶時先將需要背誦的內容進行列表歸納,使繁雜的內容簡單化、特征化、條理化,壹目了然,便於舉壹反三,加深印象。

十壹、間隔法

記憶課文的詞語不能怕重復,第二、三天還要再讀第壹天讀的詞,溫故知新,常讀常新。

十二、歌訣法

將要背誦的內容,編為歌訣,讀來順口,記憶深刻。

十三、點線法

抓住文章的脈絡,提煉出各層次的關鍵詞語、句子作為記憶的點,如表現人物形象的動詞等,根據先後次序排列起來,再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展開快速記憶,背誦課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寫作的線索順序,把全文的主要內容聯系起來記憶。十四、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關鍵詞,這樣逐句背,而後合背,由詞連句,由句連段,再由段連篇。或先抓要背內容的主要部分,再帶動次要部分,再合背。

十五、關系法

背誦之前,先弄清文章的結構關系,例如先總後分,先分後總,總分--總:有如動靜關系,遠近關系,等等。

十六、耳聽法

這種方法是由壹個人或壹部分人朗讀,大家洗耳恭聽。或自己先把要背的東西錄音,然後放音,仔細聽記,用這種方法訓練背誦,比單純反復朗讀效果會更好些。

背誦技巧

巧背才能較快地達到壹定量的積累。我們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表演背。

背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背誦邊表演,會增進對古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鳴。表演背誦這壹形式促進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加深了印象,從而背得快,記得牢。

據意背。

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壹種形式。如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學生在背誦匯報時,有不少采用了據意背的形式。能促使學生分清類,背得多。

據時背。

是根據古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背誦的壹種形式。它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線索,從而達到流暢記憶。調動學生背誦的興趣。

創設情境背。

創設情境背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壹種形式,它能創構詩境,造成特有的情境氛圍,從而促進背誦。

多種形式綜合背。

是融多種形式為壹體的背誦方式。為了調動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我們常常采用此法,有兩人賽、小組賽、男女組賽、班級賽,有限時背、師生背、快背、慢背、輪換背、接龍背,亦有據意背、據時背、據畫背,抄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綜合背,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背誦形式的多樣化,給學生帶來了背誦的樂趣,避免了大量背誦的枯燥性。經壹年來的訓練,學生的收獲很大,就學生而言,大多能背誦100首以上。學生背誦了大量詩文,儲存了豐厚的語言材料,有效地實現了"量"的積累。

其它相關

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在《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中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後理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主句壹句地在舌頭上滾將下去,還拉壹點腔調,在兒童時卻是壹件樂事。我現在所記得的書,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是深長。"梁實秋說:"我在學校上國文課,老師要我們讀古文,大部分選自《古文觀止》、《古文釋義》,講解之後要我們背誦默寫。這教學法好像很笨,但無形中使我們認識了中文文法的要義,體會攄詞練句的奧妙。"

"學習語言必須多讀、多講、多背誦。……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語言,我都喜歡背誦,因為背誦是幫助融匯貫通的方法之壹。"

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國文老師》中說:"如果我現在要教孩子的話,也要他念這些古書(《史記》、《漢書》),暑假時也盯著他背古文、背詩詞,我覺得這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非常可貴。我認為念中國詩詞,真是人生的壹大享受。……中國詩詞裏極度的精純性,對於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詩詞,這對於文字表現是壹種最好的訓練。"

學養深厚、筆融文白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博士在《談背誦》中說:"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好文章背誦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便成自己能力的壹部分。加上泛觀博覽,深思精研,將古人的感受,比照當今的情境,印證永恒的人性人情,於是自己的文學藝術境界,又可層樓更上。"

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從背誦來》壹文中指出:"壹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誦爛熟之中得到法則;壹方面由有之而化之,書背熟了,辭匯自然有了,成語也蘊藏壹壹點化,則能自成格調,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達難達之情的地步了。……看來字詞安頓的工夫,亦在背誦了。"

任教於香港大學心理系的李永賢博士在《語言心理學與語文教學》壹文中指出:"背誦文學作品,特別是文言文或較艱深的作品,有益無害。實驗證明,倘能背誦,理解也不差,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李博士從語言理學的角度指出"能背誦,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誦拘系思考的論調。"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也正與朱光潛先生所說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不謀而合。可見經過背誦的壹事壹物總會貯藏於心中,在適當時候發揮應有的作用。

自譽為"兩腳踏東西方文化、壹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博士,在《英文學習法》中說:"背誦法有活法與死法之別,鸚鵡能言的背法是無認識而無用的。正當的背誦應與體會同為壹事,再閉書再體會、再嘗試,這是正當的背誦方法。"

學習英語的唯壹正軌,不出仿效與熱誦。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熱誦則仿效之後必回環練習,必須脫口而出而後已。

--林語堂 語言大師

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必須下艱苦的功夫。我壹向主張要"背"。不僅兒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鄭板橋在《自敘》中所說:"人鹹謂板橋讀書善記,不只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壹書,必千萬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著,或對客不聽其語,並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壹代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更何況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語。--英語專家陳琳

誦讀和背誦,對於語感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很多老知識分子,語文學得好,就是因為他在學語文的時候,養成了朗讀和背誦的習慣,那麽他在學英語的時候,就把這個方法遷移到英語的學習中來了,就取得了成功。--青島海洋大學外國學院院長楊自儉

語言的習慣是由模仿逐步養成的。而要模仿,就必須熟讀和背誦,不然模仿無從談起。背誦是中國人學習的傳統方法,我至今認為依然十分有效。--著名英語教學專家 胡春洞

我學英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過去的"死記硬背",這是學語言根本離不開的方法。學語言有壹個從"死"到"活"的過程,"死"的東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 就會"活"。死記硬背到壹定程度,便會"死"去"活"來。所謂"死"就是原始的語言積累,創建個人的語料庫,語料豐富了,壹旦掌握了運用技巧,就能隨意提取,運用自如,"死"的語言材料變"活"起來了。--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 張維

壹個是清晨7時前就起床,到大操場是朗誦英文讀本,壹遍又壹遍,直到背得爛熟為止。壹個是默記,在午飯和晚飯的時候,帶著英文單字卡片,正面是英文,背面是漢文,天天默記。久而久之,就和英文單字認識了。像交朋友壹樣,初見面時,是陌生的,經過多次在壹起,就混熟了。壹天記十 幾個詞,不到半年時間,就記得幾百個單詞了。我雖然學的是自然科學,但我也愛好英文文學,特別是英文詩。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在耶魯大學圖書館,遍閱了英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這對我提高英文水平,是有幫助的。

--著名英語教學專家高士其

世界語言學巨匠、對中國文化有深入認識的漢學家,瑞典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先生說:"中國學生即使在低年級裏,必須背誦幾種大部的經典,並須熟記歷代名家所作幾百篇的文章和幾百首的詩歌。這種學習的課程,采用了已經二千年,養成大家於古代文書具有特別的熟悉;結果,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學,又發生了壹種崇拜敬愛的心理;這種實在是中國人的特色。這種聚集成功的大資產,以供中國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辭的修飾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結果。"

美國著名大眾演說家D.CARNEGNE說:"好好發展我們的記憶力吧。壹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幾。背誦好文章越多,妳的記性愈好。"

德國著名考古學家謝裏曼就曾采用"完全背誦法"學習外語,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說:"我抱著高度的熱誠,專心學習英文,由於那時的情境頗為緊迫,於是我發現了壹個可以輕易學會任何語言的方法。這個簡單的方法如下:不斷地大量朗讀,每天要讀壹個小時,經常針對感興趣的事物寫作文,並根據老師的指導訂正作文,同時要把前壹天修改好的東西記下來,隔天再背誦。"靠這種方法,1842年他開始自學英語和法語,隨後也學會並精通了荷蘭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等15種語言。

傑克·倫敦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紙條背誦學習法"的忠實執行者。他的作品不僅在美國本土廣泛流傳,而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在病榻上時,曾特意請人朗讀小說,其中就有傑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列寧給予這部小說很高的評價。

傑克·倫敦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為了掌握文化知識,實踐寫作,他爭分奪秒地勤奮學習。他發明了"紙條背誦學習法",並且嚴格地執行著。睡覺前,他默誦著貼在床頭的小紙條;第二天早晨壹覺醒來時,他壹邊穿衣,壹邊朗讀著墻上的小紙條;刮臉時,背誦鏡子上的小紙條;在踱步休息時,他壹邊回憶小紙條上的內容,壹邊到處尋找啟發創作靈感的詞匯和資料。不僅在家裏是這樣,外出時也壹樣。外出的時候,傑克·倫敦把小紙條裝在衣袋裏,只要壹有空就隨時隨地掏出來加以朗讀。日積月累,他不僅學到了文化,而且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建立了儲存寫作素材的"參考閱覽室",再加以靈活運用,因此,他寫出了壹部部光輝的著作。

日本作家手島佑郎在其暢銷書--《猶太人為什麽優秀》中,指出:"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快速實現了現代化。這裏面壹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戶時代以來日本人在寺屋和私塾中培養的超常的記憶力,也就是朗讀和背誦《論語》等中國書籍所需要的記憶力。為了快速吸收大量湧來的西方文化,首先要有壹個可以容納的頭腦,然後再予以消化,最後才能夠形成對事物整體性進行辨別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