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經的地位和影響

詩經的地位和影響

詩經的地位和影響如下:

地位:

1、《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

古希臘最發達的是史詩和戲劇。中國是壹個抒情詩最發達的國度。《詩經》的編輯和成書,奠定了中國抒情詩的傳統並確立了他的民族文化特征。

從《詩經》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抒情詩歌創作壹開始就具有普及性,是群眾性的藝術。從世俗裏看社會,從個體中看群體,從際遇中看人生,從生活中看歷史。這就是《詩經》所奠定的中國詩歌的文化傳統。

2、《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形式的基礎。

《詩經》的基本形式是四言體。這是後世其他詩歌體裁的發生之源。漢大賦的基本句式是四六言,就是直接取材於詩騷的結果。

從漢賦以後演化而成的駢文,更可以看出他對後世文學形式影響的深遠。繼《詩經》而興的楚辭體,本來就和四言詩有著不解之緣,如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天問》、《桔頌》等,其基本句式,就是直接從《詩經》體的演化而來。

影響:

1、政治影響

《論語》中曾說到“不學詩,無以言”,這點明了《詩經》在當時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詩經》壹書曾在中國外交場合發揮過重要作用,《文心雕龍》講到“春秋觀誌,諷誦舊章,酬醉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

說的就是在外交這種公***場合下,通過引用《詩經》中的句子,賦詩言誌,壹方面展現自己的學識與修養,另壹方面可達到外交目的。

2、文學影響

《詩經》大部分詩歌為抒情詩,即使是像《公牛》這樣的史詩,也抒發的是祖先崇拜的思想感情。《詩經》以其數百篇之多的抒情詩,奠定了中國抒情文學傳統。

後世無論是唐宋詩還是宋清詞,皆以抒情占據主流。抒情言誌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奠定了中國抒情文學極為發達的傳統。

詩經的藝術手法:

1、賦

賦是直接言說壹件事物。朱熹解釋到“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七月》,就是直接言說壹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各個方面。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皆是平白如畫的直接描寫,直接點出所要表現的事物。

2、比

比相當於比喻。比在《詩經》中的用法比較多樣。有整首都是用比的,比如《碩鼠》,整首詩都將奴隸主比貪婪可憎的肥老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用比的手法,再配合上重章疊句,寫出了當時群眾的憤怒之情。

3、興

興就是起興,就是在壹首詩開頭言說其他事物,來引出詩歌所要寫的事物。朱自清他在《詩言誌辨》中說興有兩個意義,壹是發端,壹是譬喻,兩個意義合在壹塊兒才是興。

因此興也就與比密不可分。實際上,在《詩經》中興常常與比結合在壹起,如《桃夭》,便是比興連用。既以“桃之夭夭”起興,又比喻家庭幸福,多子多孫。

當然,興既與比有***同性,同時又與比有差異性。如“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等句則並無比意。不過值得註意的是,雖然興也可以詠不相關的事物,也可以不被視作比,但是其與比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壹種譬喻的形象思維,都象征著心與物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