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鑒賞,如何描寫景物特點例題

詩歌鑒賞,如何描寫景物特點例題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2011-10-27 → 手機版

壹、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兩類: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詩人形象;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

設問方式:1、詩中塑造了壹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詩中刻劃了的某形象有怎樣的特征?

3、請簡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題步驟: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組織語言的格式壹般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麽) ;

2、結合詩作簡譯相關語句,分點說明、概括(為什麽)切忌以譯代析。

3、總結形象意義。就是分析形象中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蘊涵的哲理。可用壹句話概括總述,也可以放到步驟裏合答。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中刻畫了怎樣的兒童形象?

賞析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幼稚頑皮,天真可愛、機警聰明的垂釣小兒形象,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 蓬亂的頭發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後兩句詩側重寫神態。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遮住其身 。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表現他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

解題方略:人物形象鑒賞題,所選詩歌多為抒情詩,詩中人物多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這類題,要註意以下問題:

1. 掌握答題要領和格式。組織語言的格式壹般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要知人論世,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品創作的背景,從而推知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壹般說來,盛唐詩歌多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晚唐詩歌多為表達憫農情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南宋詩歌多為表達壯誌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偏安壹隅的不滿。

3. 平時復習時要記住壹些常見的人物形象類型,如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形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朋友(戀友)分別,思念故鄉的形象;懷才不遇,懷古詠史者的形象;鐘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獻身邊塞或反對征伐的形象;不慕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矢誌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抨擊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列問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有環境?(2) 請簡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參考答案:(1)寒冷、寂靜。(2)是壹個清高孤傲的形象。在這樣壹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漁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壹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有點凜然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上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二、景物形象的賞析: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設問方式:1、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2、試分析詩中展現的是壹幅什麽樣的畫面。

3、詩中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壹種意境?

4、簡要賞析詩中的景物描寫。(簡要賞析詩中景與情的關系.)

答題步驟:1、簡譯相關的寫景語句;2、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 3、寫景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4、運用的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從修辭和寫法兩方面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調——清新、淒清、蕭索、蕭瑟、(衰敗、荒蕪)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調——明麗、濃艷、秾麗、艷麗;6、景物的動靜: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繁華熱鬧; 幽靜、寂靜、恬靜(田園)寧靜、平靜(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高闊深遠、生機勃勃、壯美、優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與情的關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含蓄);9、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答。光答“表達了作者哀愁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怎樣的“哀愁”,比如懷才不遇的哀愁。

在實際的答題過程中,我們要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對上面的步驟進行有效選擇,這由審題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古語說,過猶不及,答案不對應題目要求,會降低答題的效率。

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註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麽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麽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湧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

請簡要賞析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壹聯。

答:這壹聯描繪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寫遠景雄渾闊大,

古詩詞鑒賞常見題型及解題模式類說(轉帖)

高考語文試題中,古詩詞鑒賞是文學色彩最濃郁的題型,也是難度最大的試題,但有壹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意地答題,能自圓其說,都可給分。但我們還是要根據試題的要求,問什麽,相應答什麽,答題規範,才不易丟分。只有了解古詩詞鑒賞的常見題型,掌握其解題思路,才能培養答題的規範性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下面結合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和模擬試題對古詩詞鑒賞題的問答類型進行梳理歸納,作壹點操作性的技術指導,以期對同學們提高解答古詩詞鑒賞題能力有所幫助。

壹、分析“詩眼”型

1 設問方式這壹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麽字?為什麽?

2 設問變式:詩中某句某字(詞)歷來為人稱道,妳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麽?(2)從那兩句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壹個字(詞)。(3)此詩某聯某句中的某個宇(詞)有的版本作某字,妳覺得這兩個字l詞)中哪個更好,為什麽?(4)某字(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麽?

3 解答提示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往往壹個字(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凡是在節骨眼處煉得好,能使全句遊龍飛鳳,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謂“詩眼”、“詞眼”。“詩眼”、“詞眼”壹般是指壹首詩、壹闋詞中最為精煉傳神的壹個字、壹個詞(甚至是壹句話)。“詩眼”、“詞眼”以動詞、形容詞居多。“詩眼”、“詞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詞)的妙處。答題時不能孤立該字泛泛而談,必須把該字(詞)放入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和情感來分析。

4 答題模式:(1)解釋該字(詞)在句中的含義(字面意義和實質意義)或肯定哪壹個字(詞)更好或該字(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開聯想和想象,用這個妳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3)點出該字(詞)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可以從該字(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全國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

西山通虎,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第三聯兩句中各有壹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壹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二、分析句意型

1 設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裏?

2 設問變式:(1)最後兩句是什麽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結合全詩談談妳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3)這句詩有什麽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麽特點?

3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註意兩層意思:語表義和語裏義,結合全詩,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麽感情和思想觀點。壹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解釋詩句的意思,壹定要聯系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 答題模式(1)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2)分析詩句在描寫或抒情方面的表達作用或表達了什麽感情和旨趣。(3)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壹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裏訊,逐客已無家。

註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鬥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誌存恢復。

1 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  )

A 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 相望各壹涯:天各壹方,遙相矚望。

C 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裏各是什麽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誌,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達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誌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三、分析主旨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 設問變式:(1)關於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妳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2)這首詩(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的滄桑。就詩(詞)中有關句子,結合全詩(詞)加以賞析。(3)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註以下幾個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壹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誌向追求、生活經歷;(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 答題模式(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麽,(2)抒發了什麽情感,暗寓了什麽。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風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麽樣的感慨。

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了對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四、分析語言風格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 設問變式:(1)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語言藝術)。

3 解答提示:語言風格型即評析詩詞的語言風格或藝術風格。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答題前要了解有關語言風格的相關術語,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煉傳神、凝練沈郁、八木三分、煉字精巧、壹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莊諧俱見……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壹樣,如陶淵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飄逸奔放,杜甫的沈郁頓挫,王維的沖淡清幽,李商隱的典麗精工,杜牧的俊爽灑脫,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婉約細膩等。答題時可以結合詩句相機行事。

有時根據詩歌的類別也可以明確風格,如山水詩語言風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園詩則多表現為恬淡質樸,邊塞詩壹般語言悲涼慷慨,詠史詩則多半雄渾壯闊,諷喻詩鐘情於沈郁激憤,宮廷詩十有八九纏綿婉轉,等等。

4 答題模式(1)用壹兩個詞或壹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壹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裏訊,逐客已無家。

註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鬥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誌存恢復。

3 壹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征,並作簡要分析。

答案:(1)風格特征沈郁悲愴或深沈凝重。

(2)這首詩是把深沈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壹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沈郁、凝重的風格。

五、分析意境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壹種怎樣的意境?

2 設問變式:(1)詩中哪兩聯寫了什麽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3)解釋某壹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4)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5)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壹賞析。

3 解答提示:這是壹種最常見的題型。“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圖景)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詩詞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有機結合。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壹不可。分析詩歌意境,壹要註意物象的特點,二要註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與誌的“契合點”。

4 答題模式:(1)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壹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2)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並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壹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淒愴等,註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詩歌表達了詩人什麽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麽樣的啟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麽而“感傷”。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鐘覺寺深。

8 請簡單描述壹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壹幅畫面呈現出什麽樣的氣氛?

答案: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裏樹葉飄落,壹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裏呈現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9 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妳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麽好處?

答案:(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鐘”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 設問變式,(1)這首詩運用了什麽藝術手法(表現技巧)?是怎樣抒發詩人的情感的?有什麽作用?(2)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壹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誌,壹般是詠物詩,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壹般是哲理詩,如“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以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聲襯寂,如“日出驚山烏,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象,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技巧型題在題型設計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類別和作用。

 4 答題模式(1)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麽是用了這種手法,(3)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裏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壹字來如線。

(1)請各舉壹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瀉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壹字排開的飛鴻比作壹條線等。②對偶,如壹、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2)這首散曲壹句壹景,合起來又構成了壹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①從寫景的順序看壹、二句寫長江萬裏,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②從動靜的角度看壹、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兩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

七、分析構思型

1 設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2 設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3 解答提示,詩歌思有路,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麽,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後抒情,有的先敘事後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4 答題模式:(1)概述詩句的內容。(2)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3)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麽思想感情。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

茅苫三間廈,秧肥數頃田。床邊,放壹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壹層次,主要寫向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嘆,由烏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後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向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壹層,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後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運用型

1 設問方法這首詩歌運用了什麽典故7有什麽表達作用?

2 設問變式:請談談這首詩(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3 解答提示:運用典故型即評析詩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題型設計上多以考查作用為主。考生在做此類題時須博聞強記,了解典故的來源、出處,詩人運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題。

4 答題模式:(1)點明典故出處。(2)簡要說明典故的作用。(3)點明運用典故的表達效果。

5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後面的問題。

如夢令

嚴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請談談本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答案:本詩最後壹句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借武陵人的歸隱生活,表達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潔的情操,隱約帶有欲歸隱山林的意味。

九、賞析續寫型

1 設問方法列出對其中幾句詩(聯)的解說,然後要求補寫對空缺句(聯)的解說。

2 解答提示:做這樣的題目,要分析列出項,再對照它們續寫空缺項,做到角度壹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答題。

3 答題模式:(1)概括詩句的內容。(2)說明與上句的關系。如果補寫的是對最後壹句(聯)的解說,須註意它的呼應、總結、點睛的作用,總之,就是壹個“合”。(3)對句中用得好的詞語、表現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簡要描述分析。

4 答題示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壹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壹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後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白勵的品性。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壹縷魂”壹聯________ 。

答案:“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壹縷魂”壹聯,(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艷潔凈:(3)“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壹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致。

十、詩論評析型

1 設問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評論這首詩(詞)時說道,“……”。請結合這首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妳的理解。

2 設問變式:(1)詩的前兩句,有的版本作“什麽”,與本詩相比,妳更喜歡哪壹種?請簡要說明理由。(2)這首詩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寫做“什麽”,妳認為哪壹句更妙?為什麽?

3 解答提示詩論評析就是結合詩論具體評析作品,壹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表意見,表示看法或贊,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題型設計上多采用古評今釋方式(即就後人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表意見,表示看法)來命題。做題時先要初步了解詩論評析句本身的含義,這樣才便於對癥答題。當然,詩論涵義許多時候只須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題時不需在題中答出來。

4 答題模式:(1)明確涵義。但)表明觀點。(3)闡述理由。

5 答題示例:(2006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