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登嶽陽樓的意思

登嶽陽樓的意思

登嶽陽樓

詩聖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嶽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壹詩”,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願,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

作者簡介

名稱《登嶽陽樓》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律詩 出自《杜詩詳註》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①,今上嶽陽樓②。 吳楚東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親朋無壹字⑤,老病有孤舟⑥。 戎馬關山北⑦,憑軒涕泗流⑧。[1]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淡水湖。 ②嶽陽樓:在今湖南省嶽陽市,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 ③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壹帶。 ④坼(chè):分裂,這裏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壹水分割。 ⑤乾坤(qián kūn)日月(壹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註》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裏,日月出沒於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⑥無壹字:音訊全無。 字:這裏指書信。 ⑦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壹葉飄零無定。詩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⑧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壹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戰爭。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壹帶。 ⑨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肆意地(流淌)。 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嶽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整個天空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壹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壹只船伴隨自己。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2]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黃東雷書法《登嶽陽樓》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峽,暮冬臘月,泊舟嶽陽城下,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詩。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嶽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壹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壹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敘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通篇是“登嶽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嶽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沈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壹。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沈;雖然沈郁,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壹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註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嶽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2]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壹“東”壹“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嶽陽樓的地理位置.,“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從“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壹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嶽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意境雄偉,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惆悵。“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嶽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裏”“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這是壹首七言律詩,是《登嶽陽樓二首》中的第壹首,也是詩人寫嶽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嶽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壹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嶽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壹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並以湖、江系之,則嶽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後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壹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壹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壹,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呢?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楚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壹種烘托,是壹種過渡,是壹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裏,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的頸聯終於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裏來遊還遠望,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壹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裏”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裏來遊”不過是萬裏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能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裏登高臨危,讓人如何能忍受呢?詩意至此,已經壹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後壹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蒼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壹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壹詩話》引梅堯臣語)。

杜甫  杜甫像

[3](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壹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壹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