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書香門第,楊穎,楊穎的爺爺應該是才思敏捷,能夠“精通五行”,從0755到79000寫了十余篇。他的叔叔應劭學識淵博,著述頗豐。從0755到79000有100多篇。兩人都是當時的儒生,楊穎的父親英勛也是以學問出名,被任命為官員。楊穎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他的詩歌文章自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因為生在亂世,所以四處漂泊。雖然他躊躇滿誌,但他的野心很難得到回報。楊穎的弟弟英,名叫秀蓮,也是壹名作家。當時他和他的弟弟瑛琮都被稱為汝南才子,他們的作品合為壹冊《後序》。楊穎初到鄴都時,曹植和曹丕都非常敬重他,經常邀請他壹起設宴、吟詩。當曹曹汶聽到他的名字,他被任命為總理,然後他被轉移到後蜀子。曹丕被任命為五感中郎將時,楊穎是總辦文學。建安二十二年,楊穎、徐幹、陳琳、劉振等都死於疫病。
個人影響
楊穎擅長辭賦,作品數十首,詩作寥寥無幾。代表作《風俗通》筆調悲涼,經常寫離家漂泊的感覺。曹丕說楊穎“和而不強”,稱贊他說“其才足以著書,而誌不成功,可憾矣”。可見他是被曹丕賞識的。楊穎處於漢魏戰爭時期,對人民的災難深感同情,這體現在他的作品《應德璉休璉集》、《待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靈河賦》、《湣驥賦》中。這些作品慷慨激昂,深刻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蕩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反映了他對國家統壹的渴望。在魏晉文學史上,他與孔融、陳琳、王燦、徐淦、阮_、劉振並稱“建安七子”,又因同居中野而被稱為“中野七子”。傳世作品不多,原藏今佚。明朝有《征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