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日本戰敗詩句

關於日本戰敗詩句

1.日本戰敗後的名言

世界上的壹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母愛是壹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世界上有壹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媽媽妳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雨果)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米爾)世界上壹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

(印度)母愛是多麽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英國)全世界的母親多麽的相象!他們的心始終壹樣。 每壹個母親都有壹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壹片荒漠。(英國)。

2.形容“戰敗”的詩句有哪些

《賣花聲·懷古》 元代 張可久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壹聲長嘆。《和項王歌》 兩漢 虞姬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從軍行》 唐代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唐代 曹松 傳聞壹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血爭流。

《從軍行·其二》 唐代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3.關於反抗外族侵略的名言詩句

1.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歷史上第壹個間諜內森·黑爾在被英軍俘獲英勇就義前曾留下壹句擲地有聲的名言:“我惟壹的遺憾,就是只有壹條性命可以獻給祖國。”

2. 1776年9月22日,在靠近達夫·塔弗恩的壹個炮兵營地裏,黑爾被處以絞刑。臨刑前,黑爾說出了那句傳誦至今的話:“我惟壹遺憾的是,我只有壹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

3. 《過零丁洋》《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幹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壹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關於日本的古詩

1.《送僧歸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壹燈影,萬裏眼中明。

2.《送僧歸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貫休

焚香祝海靈,開眼夢中行。

得達即便是,無生可作輕。

流黃山火著,碇石索雷鳴。

想到夷王禮,還為上寺迎。

3.《楊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蘇轍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太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4.《贈日本歌人》

朝代:近代|作者:魯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征人此際行。

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

5.《同崔載華贈日本聘使》

朝代:唐代|作者:劉長卿

憐君異域朝周遠,積水連天何處通。

遙指來從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東。

5.形容“日本”的詩句有哪些

1.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唐代:韋莊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到,壹船明月壹帆風。

2.

送僧歸日本

唐代: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壹燈影,萬裏眼中明。

3.

哭晁卿衡

唐代: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壹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4.

贈日本僧觀語孟

元代:孫華孫

日本沙門性頗靈,自攜語孟到禪扄。

也知中國尊朱子,不學南方誦墨經。

5.

送人遊日本國

唐代:方幹

蒼茫大荒外,風教即難知。連夜揚帆去,經年到岸遲。

波濤含左界,星鬥定東維。或有歸風便,當為相見期。

6.

送日本使還

唐代:徐凝

絕國將無外,扶桑更有東。來朝逢聖日,歸去及秋風。

夜泛潮回際,晨征蒼莽中。鯨波騰水府,蜃氣壯仙宮。

天眷何期遠,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見,離恨托飛鴻。

哭晁卿衡的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載)。郁賢皓《李白選集》:“此詩乃天寶十三載春夏間在廣陵(今江蘇揚州)遇見魏顥,聞晁衡歸國時遇暴風失事的消息後所作。”

中日兩國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據史書記載,日本派來中國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隨帶遣唐學生(留學生)多人來中國學習。晁衡就是隨第九次遣唐使來中國的日本學生。

晁衡於公元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來到中國求學,改姓名為晁衡。卒業後長期留居中國,歷任司經局校書、左拾遺、左補闕、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等職。在此期間,他與當時著名的文士廣泛交往,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冬,任秘書監兼衛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隨日本訪華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國,在琉球附近遇風暴,與其他船只失去聯系。當時誤傳晁衡遇難,其實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壹帶,遇海盜,同船死者壹百七十余人,獨晁衡與藤原於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輾轉回到長安。當時誤傳晁衡已溺死,李白便寫下這首詩來悼念他。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view_85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