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

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

《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的起點。《經典常談》談了詩經中的源頭、發展歷程、詩序的教化功能等。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記載有三百壹十壹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詩經》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獻之詩,采集於各地的民間之詩,以及周王朝樂官保存下來的宗教和宴饗中的樂歌等。

詩經的起源:

《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

關於《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壹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

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