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仙李白的故事和他的詩-少年蒙學

詩仙李白的故事和他的詩-少年蒙學

李白是壹個很有才的人,小時候就有才,“五歲通六甲”,就是是說在五歲的時候就學會了六甲,六甲就是唐朝時期小學的識字課本,可見李白打小就是讀書的料子。

但是人光有才不行啊,很多少年天才最終也是“泯然眾人矣”,天才想要成功也需要後天的努力,李白之所以這麽厲害就是與他的刻苦努力有關。相傳李白在學堂讀書,但是學業未成之時他想要放棄,回家的路上他看到壹位老婦人在磨壹根鐵棒,他問她這是在幹什麽?老婦人回答她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覺得不可思議,鐵棒磨成針要花多少功夫啊!他感嘆的同時醒悟到要完成壹件事是需要下功夫花時間的,於是他重返學堂。這就是“只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針”的成語典故的出處。

李白刻苦學習,十歲便攻克諸子百家,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李白開始顯露才華,可以做到出口成章,在縣令那裏找了壹份臨時工。壹天他心情不好又喝了點酒,竟牽來壹頭牛鬧騰,縣令夫人被驚擾到便厲聲斥責他。於是李白寫下壹首詩調笑:素面倚欄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得問牽牛。

李白不光有才還很有正義感。有壹次發大水,河上飄來壹具女屍,縣令大人知道後首先做的不是安葬死者也不調查原因,而是寫了壹首出言輕薄的詩:二八誰家女,飄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珠。李白知道之後很氣憤,寫了壹首詩回應:綠鬢隨波散,紅顏逐浪無,因何逢伍相,應是想秋胡。指出縣令只是壹個不尊重女性不關心百姓疾苦的小人。

少年李白顯露才氣,但他見當地縣令如此作為,心中便萌生為官的抱負,他要為黎民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