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五個問題,從哲學的角度,對《桃花源記》進行經典重讀。
壹、有幾個世界?
初讀,這裏顯然存在著兩個世界,壹個是現實世界,另壹個是理想世界。
先說現實世界。小處來講,《桃花源記》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宋武帝劉裕弒君篡位第二年,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混戰連年,賦稅徭役繁重,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大處來說,這是“壹個歷史的叢林地帶”,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權更叠最頻繁的時代。然而,即使在最動蕩的亂世,這個現實世界還不時閃耀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光芒,還不時閃現出壹個個光耀千古的名字,曹操、華佗、謝靈運、範曄、嵇康、阮籍、王羲之、顧愷之、祖沖之、酈道元……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裏,沒有用更多的篇幅來說外面的現實世界,“晉太元中”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間,“自雲先世避秦時亂”借村中人之口交代了晉以前秦的戰亂,事實上,全文沒有對“晉太元中”的社會狀況有壹個字的正面描寫,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清晰地知道現實世界是分裂的、混亂的。這就是陶淵明想要遠離的現實世界,黑暗、淒慘、民不聊生。
再說理想世界。《桃花源記》裏的桃花源是壹個理想世界,妳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人人安居樂業,個個民風淳樸,彼此和睦相處,寧靜安詳快樂,這個世界就是與世隔絕、人人向往的絕境——世外桃源,他是陶淵明的理想彼岸。
那麽,除了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有沒有壹個介於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第三個世界呢?我們知道,社會的發展是分階段的,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產主義社會,幾乎每個意識形態最終確立之前都是模糊的,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十分清晰的,但是《桃花源記》的兩個世界,楚漢之地,涇渭分明;海水火焰,絕不兼容。它們切割得決絕而幹脆,絕不拖泥帶水,絕不藕斷絲連,通向兩個世界的橋梁,是壹個誤打誤撞、事實上還是陶淵明虛構幻化出來得壹個漁人。也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第三個世界是完全不存在的。那麽在兩者之外有沒有壹個更冷峻超脫的第三個世界呢?答案是肯定的,這第三個世界就是陶淵明自己的“我的世界”。“我的世界”獨立於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淩駕壹切,它是上天的第三只眼睛,俯瞰蒼生,它比現實世界更現實,它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壹個虛擬的心靈世界,裝著歷史和將來、美麗和醜陋、清高和傲氣,裝著田園山水、詩情畫意、醉酒人生,裝著灑脫不羈、遺世獨立、浪漫瀟灑,這就是《桃花源記》的第三個世界,世界在作者腳下奔騰、流轉、前行,“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二、桃花源找得到嗎?
這是壹個哲學命題。《桃花源記》用“太守即遣人隨其往,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三句話清楚地告訴人們:桃花源是找不到的,不可逆的。
最應該能夠找到的應該是太守,漁人作了標記,折返回去尋找的時間最短,但結果是迷路了;劉子驥也應該能夠找得到,因為他是隱士,是公認的高尚人士,然而這樣壹個高人也找尋不到;於是,這世外桃源的地方就無人問津,再也找不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鐫刻上了濃濃的神秘氣息,為什麽再也找不到它?
首先,桃花源纖塵不染。桃花源存在於陶淵明的心裏,它是如此獨自美好,美好到不可觸碰,田園中的陶淵明,斬斷了所有塵思雜念,在“我的世界”裏,再也容不得半點異質介入,村中人不知外界今夕何夕,卻對外界嚴防死守,妳要麽不去尋找,如果找尋,它就會永久地消失在被重新尋找的可能性之外。
其次,桃花源遺世獨立。壹聽到桃花源就心動的南陽劉子驥絕不能算是真正的隱士,桃花源並不是壹般意義上的隱士天地,心生波瀾,眼有煙火,以鮮花和掌聲、名譽和財富、學識和姿態來自我標榜的高人也不能觸及它,要想前去,先做到“五鬥米前不折腰”。
最後,陶淵明站在人格的制高點告訴我們:現實世界可以有背叛(譬如那個漁人,背叛了村中人;譬如劉子驥,背叛了歸隱的初衷),但理想的藍圖不能隨意改弦易張。“在信仰層面上,它永遠在;在實用層面上,它不可逆。”
三、“乃”字怎麽讀?
先看壹段課堂實錄——
師:請大家反復朗讀“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個句子,品壹品,“乃”字怎麽讀?
生:“乃”的意思是“竟然”,所以應該要讀出感嘆、驚嘆的意味。
師:僅僅是驚嘆嗎?
生:……
師:魯迅的小說《故鄉》裏,“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不知道華盛頓似的。”
生(豁然開朗):還有嘲笑的意味。
師:誰嘲笑誰?
生:漁人嘲笑桃花源中人不諳世事。
師:嘲笑者只能是漁人嗎?
生:……
師:詩人卞之琳有壹首詩《斷章》——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生:桃花源中人嘲笑漁人?
師:請妳想壹想,村中人嘲笑漁人可能的原因?
誰笑誰?這又是壹個哲學命題。“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表面來看,桃花源裏沒有時間流逝,沒有歷史變換,時間停止了,歷史消失了,漁人當然會嘲笑桃花源中人的落伍和背時;然而我們深思壹下,現實世界中的人難道不可笑嗎?桃源中的人們生活那麽怡然自得,它們自給自足,與世無爭,自得其樂,反觀外面的世界,朝代更叠,戰火紛飛,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這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該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外面世界的凡夫俗子。
四、桃花源有多美?
這個問題看似低級,實則大有可為。請看實錄:
師:桃花源有多美?
生(笑):很美。
師:桃花源哪裏美呢?
生:“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說明桃花源景色很美。
師:我問的是桃花源,妳講的是桃花林。妳能不能就桃花林來判斷桃花源?
生:桃花林就這麽美,裏面肯定更美。
師:即使在桃花源門口,這個美麗而獨立的空間就足以和外面的世俗空間勢不兩立,更不要說裏面的世界。這是桃花源美的最高境界!正所謂:不進桃花源,就知桃源美;若進桃花源,桃源定更美。
桃花源是壹個美麗而獨立的空間,有多美麗?只有通過對比襯托出來,襯托的背景有兩個,壹個是桃花林,另壹個是外面的現實世界。我們只是讀到桃花林的文字,就已經感覺到桃花源非比尋常,它必定比桃花林更美,它必定完全背離於世俗之外。
五、它是壹個怎樣的世界?
回答桃花源是壹個怎樣的世界,答案可以寫出壹長串,但是細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之後,我們並沒有感覺很美,桃花林甚至要比桃花源更美,桃花源反而是如此的稀松平常,這樣的生活我們天天擁有。
仔細再想,掩卷沈思,恍然大悟:正因為天天擁有,才覺得平常普通;如果不曾擁有,會不會還覺得平常普通?
這是壹個哲學思考。安詳、閑適、平常,往往是是我們不會珍惜的,但卻是飽經戰亂不幸生活中人的天堂!因為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因為平常,反而成了人們最奢侈的期盼。桃花源之所以是桃花源,就在於裏面的人絕不存在對外界的向往和窺探,就在於它徹底切斷了功利天下的欲望體系,這才是真正的生態獨立、精神獨立、空間獨立!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文化經典,其文字極其淺顯幹凈,千百年來始終沒有人在精神領悟上接近。他描述的那個世外桃源今天已然成為現實,但是在魏晉時代,卻是陶淵明壹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桃花源記》承載著作者的人生理想,他在哲學的天空下思考人生,告訴我們世界充滿希望。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主持人董卿引用阿根廷盲人作家博爾赫斯說過的壹句話:“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壹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面對我們的世界,陶淵明也告訴我們,希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