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菊花的象征意義:
1、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2、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壹,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壹,產量居首。
3、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二、菊花的詩句:
1、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
3、白話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裏觀賞菊花。
擴展資料:
品種分類:
壹、花期:
1、夏菊:又名五九菊。在每年農歷5月及9月各開花壹次。現今利用保護設施栽培可在陽歷5月及10月各開花壹次。
2、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為中型菊。晚菊花期在10-11月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3、寒菊:又稱冬菊。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二、花徑:
1、大菊:花的直徑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標本菊栽培。
2、中菊:花的直徑為6-10厘米,老用作花壇菊及大立菊栽培。
3、小菊:花的直徑在6厘米以下,屬滿天星型,可作盆菊、懸崖菊、紮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園或陳設。
三、顏色
1、單色:單色是指壹花壹色,有黃、白、紫、紅、粉、綠、墨、泥金、雪青等。除基本色系外,每個色系又可分成多個色調。這就比較難以描述和準確把握。
2、復色:
復色是指即壹花有兩種以上的顏色,色彩變化也較豐富。
有壹朵花兩種顏色的如紅黃各半的“二喬”、紅黃二色的“鴛鴦荷”。
有背腹兩種顏色的,如背面為黃色腹面為紅色的”金背大紅”。
有花瓣以壹色為底色,其上有其他顏色條紋或斑點的,如以粉紫為底色,其上有白色斑點的“梅花鹿”。
有以花瓣基部為壹色,先端為另壹色的,如管瓣為紅色,先端為黃色的“赤線金珠”;有心花為壹色,邊花為另壹色,但反差不大的,如“初鳳”、“綠水”。
百度百科-菊花
百度百科-過故人莊
2. 描寫菊花的古詩,要意思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賞析:東晉大詩人陶潛寫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征。難怪宋人周敦頤因陶淵明後真隱士不多,要大發“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感慨了。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壹首。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壹簇簇、壹叢叢,遍布屋舍四周,他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壹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脫脫地勾勒出壹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圖。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壹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淩風霜而不雕,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我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誌,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壹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壹語說盡,留下了想象空間讓人們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菊花,在她筆下成了抒發情思的對象。“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用“瘦”字抒發內心對久別丈夫的感受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正是體現了他對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向往。東籬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範,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後,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也”。
3. 關於菊花的詩以及意思和菊花精神颯諷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不畏風霜向晚欺,獨開眾卉已雕時。
地荒老輔苔三徑,節過重陽雨壹籬。秋色蒼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獨念同衰晚,坐對幽軒每賦詩。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誌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近世菊花粉紅駭綠,無有東籬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詞賞之。
我住秣陵西,西鳥秋啼。也無墨客對揮犀。
何處尋秋何處醉,小妹青溪。寒菜兩三畦,花不成蹊。
折歸燈下拌淒迷。忽憶青門人縞袂,淡墨曾題。
菊 名 小 議菊之高潔,在於它傲霜獨立。而名為花之魂魄,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和園藝家多用極富表現力的辭藻給各種菊花賦予形象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6303666貼切和意韻超凡的名字。
或以花色命名,白色菊有:“銀絲串珠”、“空谷清泉”、“珠簾飛瀑”、“月湧江流”;黃色菊則有:“飛黃騰達”、“黃鶯出谷”、“泥金獅子”、“沈香托桂”;綠色菊有:“綠陽春”、“綠柳垂蔭”、“春水綠波”;白 色微綠的稱“玉蟹冰盤”,紅色中加白的叫:“楓葉蘆花”;紅白綠三色的 名“三色牡丹”、“綠衣紅裳”等等。或借詩詞典故表示菊花的顏色,如紅 色的“紅葉題詩”、黃色的“黃石公”、粉色的“人面桃花”,每個菊名之 後伴有壹段精彩動人的故事。
或以花瓣來辨其形:“驚風芙蓉”、“飛龍舞 爪”、“松林掛雪”、“香羅帶”、“老翁發”、“金鈴歌”等等。還有以 花的造型來命名的:“柔情萬縷”、“長風萬裏”、“金線垂珠”、“墨荷”、“十丈珠簾”、“壹坯雪”、“彩雲爪”等,壹語道破花的萬種風情。
也有 以歷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 如“出師表” 、“龍城飛將”、“龍圖閣”、“木蘭換裝”、“嫦娥奔月”、“白西廂”、“湘妃鼓瑟”等等,每壹個名 字的背後都蘊含壹串動人故事,啟發人們的想象。尚有壹種依據色、瓣、朵 綜合而成“韻”而命名的,如“醉荷”,取其似荷非荷,極似微醉之人,飄 灑而無羈;又如“醉舞楊妃”,取其色粉紅,瓣肥厚,極似歷史故事中的楊 貴妃帶醉曼舞。
僅從名字看來,就已令人遐思不已,領悟其美了。
4. 關於菊花的詩 加詩意《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釋義: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雕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詩意: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意深轉壹層。
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雕謝落地,故雲“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 “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壹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
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擴展資料:
單看這首詩的題目,就能發現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大多描寫菊花的詩都會直接起名叫菊花,但這首詩卻偏偏叫了《寒菊》這樣壹個名字。
這個“寒”字既突出了菊花不與群芳爭艷,傲霜耐寒的特點,又給大家透露出托菊言誌的創作主旨。 鄭思肖是宋末詩人、畫家。
他身上最突出也最令人敬佩的壹點就是他對大宋王朝的永不磨滅的忠心。這種忠心首先就體現在他的名字上。
鄭思肖原名鄭之因,但南宋滅亡後他就改名思肖。為什麽叫“思肖”呢?宋朝的皇室姓趙,如果妳會寫“趙”這個字的繁體字就會知道,“肖”是“趙”的組成部分。
所以“思肖”意思就是思念趙宋王室。再來看鄭思肖的字憶翁,同樣是表示不忘故國;鄭思肖還有壹個號,為“所南”,“南”是南方的南。
所以這個號同樣是表示他心向南方,思念故國。不僅如此,他日常坐臥,都要向南背北,每逢歲時伏臘,他都望南野哭而再拜,表示對大宋朝廷的懷念。
鄭思肖還把居室題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對宋的忠誠。這種種用心良苦,都可見他的耿耿忠心。
百度百科——寒菊 (鄭思肖詩作《寒菊》)。
5. 菊花古詩的意思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深秋時節,我家房前屋後壹叢叢菊花迎風怒放,我家的這個小院就和陶淵明家壹樣。“遍繞籬邊日漸斜”,詩人陶醉於滿院盛開的花叢之中,專心致誌繞著籬笆細賞,不知不覺太陽西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不是我最喜歡菊花,是因為百花之中,菊最後雕零;壹旦菊雕,壹年之中幾無花可賞。
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勾勒出壹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樂不思返的畫面。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字裏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
詩人愛菊,是因為“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淩風霜而不雕,獨自開放,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
元稹從菊花雕謝最晚這個角度出發,告訴世人他獨特的愛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對菊花歷盡寒冷,最後雕零的堅強品格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