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烈士陵園 [緬甸]德欽哥都邁

烈士陵園 [緬甸]德欽哥都邁

賞析

別林斯基說過:“沒有壹個詩人能夠由於自身和依賴自身而偉大。他既不能依賴自己的痛苦,也不能依賴自己的幸福;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

德欽哥都邁,就是這樣壹個偉大的詩人。他自幼在寺廟生活學習,熟讀經書佛典、古代詩文,後又在各地遊歷,打下了深厚文學根基。幼年時,德欽哥都邁親眼目睹緬甸國王和王後被英國殖民者強行押離王宮,民族的恥辱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驅逐外侮、振興祖國的種子從此深深埋在他的心田。因此,他的詩歌創作始終飽含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堅決謳歌和捍衛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緬甸人民在抗擊英國殖民統治者中的可歌可泣事跡,成為緬甸人民“獨立鬥爭的日誌”。

二戰結束後,英國殖民者為了鞏固在東南亞的勢力範圍,極力阻撓緬甸的民族解放運動,在1947年7月19日暗殺了以昂山為首的七位民族運動領袖,這壹事件震驚了緬甸。作為昂山老師的德欽哥都邁聞此噩耗,對英國殖民者的卑劣行徑無比痛恨,更對緬甸失去七位民族領袖痛心疾首。陷於悲痛之中的詩人,於1948年初寫下《烈士陵園》壹詩,寄托自己對烈士的哀思、對殖民主義者無盡的仇恨和控訴,更有對緬甸未來命運的擔憂,全詩始終縈繞著壹片沈郁悲憤之情。《烈士陵園》本應該是四節詩體,但詩人卻只寫了三節,當後人問及此事時,德欽哥都邁回答說“當時心頭實在太悲痛了”,以至於絲毫沒有察覺他違反了詩體格式。

詩的第壹節***八句。其中“幢幢宮闕尚未建成,/巔峰寶座尚未攀登,/勝利的花朵猝然雕零”,和文章的結尾回旋重復,使得整個詩篇蕩氣回腸,始終籠罩著悲痛之情、惋惜之心、憂國憂民之嘆。“罪惡的死神”指英國殖民者,“孔雀”暗喻為緬甸。

第二節,首先說明作者對失去七位領袖的痛心疾首,詩人驚聞昂山七人的噩耗,不由自主地“淚濕衣襟”。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悲痛之余,詩人不禁想起緬甸歷史上阿隆悉都、他隆、敏耶讓達密、達彌把揚等民族英雄,他們與昂山們壹樣,都壯誌滿懷、才華橫溢,但最終因為遭受小人暗算,不得不抱恨而逝。“痛心的歷史事件無窮無盡,/無數的知名人士喪了殘生。/目下事體何其相似,/引我無限愁情。”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們,已經犧牲了太多的優秀兒女、灑下了太多的鮮血。用血寫就的歷史,難道不足以讓我們驚醒,難道不足以喚起人們挽救民族危亡的責任感嗎?斯人已逝,來者猶存。活著的人們,不能讓先烈們的血白流,必須振作起來,團結壹心、同舟***濟,爭取早日把英國殖民者從緬甸土地上趕出去,這樣才能告慰先烈們在天之靈。第三節,作者仍然沈浸在悲痛中,“對著烈士碑陵,/先生我靜思默念頂禮拜謁!”悲痛之余,作者首先痛心的是“事業未遂”。光復祖國、贏得獨立本來指日可待,但是“歹徒作惡得勢”,使得“幢幢宮闕尚未建成,/巔峰寶座尚未攀登,/勝利的花朵猝然雕零!”祖國的前途多艱、命運難測,失去了領路先鋒,詩人對緬甸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憂慮,這才是詩人最大的揪心處。所以,結尾詩人發出痛惜聲:“嗚呼!昂山們捐軀全民痛心!”

《烈士陵園》充溢著不可抑制的悲憤情感,感染力極強。鞭笞殖民者,入木三分、酣暢淋漓,悲喜處蕩氣回腸;緬懷先烈,飽蘸淚水、泣不成聲,讀之不禁潸然淚下。

(謝茂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