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詳細介紹下建安文學。

詳細介紹下建安文學。

建安詩人以其卓越的創作實踐和文學主張,譜寫出中國文學史上壹段極為壯美的樂章。他們開創了緣情而發、直抒胸臆、再現現實、體現個性的優秀文學傳統,為後代詩歌創作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唐代詩歌能夠發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於建安精神。“建安風骨”做為最具魅力的藝術風格之壹,壹直是後代多數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文學史上,有很多壹家人父子或兄弟數人都成為著名文學家的現象。例加大家所熟知的漢代的班固、班昭,宋代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明代公安派的“三袁”(袁宗道、衰宏道、袁中道)等等。曹操、曹丕、曹植就同是漢魏時期的大文學家。這父子三人,對建安時代的文學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建安”是漢獻帝的壹個年號。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卻不只限於這25年,它大致包括了漢末、魏初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 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到董卓之亂壹系列的軍閥混戰、武裝割據,使統壹的帝國陷入了大分裂、大動蕩的局面,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現了“人相啖食,白骨盈野”、“名都空而不居,百裏絕而無生民者不可勝數”的慘酷景象。社會的動蕩引起了社會思潮的裂變。建安時代的詩人目睹了這壹幕幕的慘劇,親身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對社會動亂有切身的感受。他們拋棄了兩漢大賦那種辭采糜麗、諷壹勸百的浮泛文風,沖破儒家“原道、征聖、宗經”的文學觀的束縛,在繼承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緣情”的文學主張。他們以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後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最先開壹代風氣的是曹操。他酷愛文學,具有極高的文學修養,富有創新精神,創作時不受傳統思想和形式的約束,直抒胸臆.直言事理,下筆無所顧忌。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有愛惜人才、看重文士的思想,因此,大批著名文人,如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揚、劉禎等都雲集郵下。曹丕、曹植對建安文人更是象好朋友壹樣相處,“行則同輿,止則同席”。這無疑提高了文人的地位,鼓舞了文學創作。 曹丕(公元187壹公元226),字子恒,是曹操的次子。建安22年立為太子,25年,曹操死後,他繼承了曹操的職位,當年冬天逼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大魏皇帝。他傳留下來的辭賦詩歌***80多篇,其中五言詩和七言詩寫得較好;在內容上看,描寫愛情的比較出色。 曹丕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要低於曹操和曹植,但在文藝理論方面,卻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在做太子時著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篇系統的文藝理論著作。《典論·論文》首先肯定了文學的價值和功用,稱文學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第壹次把詩賦的地位、價值和作用看做與學術著作相同。這在文學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對文學的獨立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另外,《典論·論文》還比較深入地評述了文章的體載和特征、作家的氣質才性和作品風格的關系、文學批評的態度問題。這些論述直接影響了南北朝時期文藝理論的發展和成熟,對當時的文學創作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建安時期最傑出的作家是“才高八鬥”的曹植。曹植字子建,生前曾封陳王.死後謚名是“思”,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陳思王。 曹植的壹生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在父親的庇蔭下過著貴族生活,得到很好的教養,才華橫溢,十多歲就“誦讀詩書數十萬言”,而且誌向遠大。曹操很喜愛他,壹度曾打算立他為太子。但是最終還是曹丕在王儲之爭中獲勝。由於這個緣故,他深遭曹丕怨恨。《七步詩》的故事雖然不壹定是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之間的關系。曹丕繼位後,對曹植進行了壹系列迫害,先是殺了壹向擁護曹植的丁儀、丁翼兄弟,接著又把曹植趕往封地,六次變更爵位,三次變更封地。後期的曹植象囚臣壹樣動輒得咎,物質生活條件也很惡劣。但他渴求建功立業的願望卻從未稍減,甚至更加強烈。最終在41歲時滿懷憂憤地死去。 曹植傳留下來的詩文作品有近130篇,詩歌、散文、辭賦的成就都很高。建功立業,留名後世是他各類作品***同的思想底蘊。在前期的散文《與楊德祖書》中,他寫下這樣壹段話:“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吾)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哉?”魯迅評這段話說:“他的文章已做得好,於是他便敢說文章是小道;”另壹方面,他更看重的是政治,所以強調“戮力上國、流惠下民“,並不是真的否定辭賦。 曹植的前後期作品在風格上有明顯的變化。前期的作品基調豪邁、開朗,充滿昂揚的精神。《白馬篇》歌詠的壯士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就是作者自己理想和抱負的自我抒寫。後期由於理想得不到實現,作品中就充濕著慷慨憤激的情愫。“願欲壹舟濟,惜哉無方舟”、“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泛泊徒嗷嗷,誰知壯誌憂?”等,都是作者悲憤的表白。 曹植後期寫了不少反映婦女不幸遭遇的詩篇。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看出這些詩表面上是寫棄婦怨女,其實是以她們象征自己,是詩人壯誌難酬、在政治上被遺棄的哀怨心情的曲折表露。這與他在辭賦名篇《洛神賦》中,假托與洛神的戀愛故事,寄寓自己被迫離開朝廷,無由效國的痛苦心情的表現方法如出壹轍。 在藝術手法上,曹植善於運用譬喻和象征巧妙地表達思想感情。例如他在好友丁氏兄弟被殺後寫的《野田黃雀行》中,用風波、利劍、少年、羅雀等壹系列文學話語,生動而具體地表達了詩人幻想大力者來救難友脫險的心情。 曹植還善於托物起興,在詩的起首兩句突出和渲染氣氛,使讀者壹開始就能感覺到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鐘嶸在《詩品》中給這父子三人的評價分別是“曹公古直”,評曹丕是“皆鄙質如偶語”、“殊美贍可玩”,而評曹植則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貌。”這評價是很中肯的。 在曹氏父子的倡導和影響下,壹大批文人積極創作,掀起了壹場真正的文學運動。建安七子等近百位作家,如蔡炎、繁欽、楊修、吳質、丁儀、丁翼、彌衡等都留下了優秀的作品。這時的文學無論在文學體裁還是在寫作技術巧上都臻於成熟,在亂世中創造出文學上的空前繁榮,成為文學史上的壹段佳話。“建安風督”也作為壹種文風典範被收入史冊,為後人稱頌、效法,在以後的創作實踐中發揚光大。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