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疫情記載有哪些呢?

古代疫情記載有哪些呢?

古代疫情記載有:

1、雅典鼠疫:

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發生大瘟疫,近二分之壹的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

有專家認為此疫即鼠疫。癥狀包括高燒、口渴、喉嚨舌頭充血、皮膚紅腫病變等。

鼠疫發生時,正值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人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軍事行動,沒有認真防控疾病蔓延,導致慘劇發生。

2、建安大瘟疫:

東漢末年從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區流行瘟疫兇猛。

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特別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憶說:“昔年疾疫,親故多受其災”。又說:“疫癘多起,士人雕落”。那時中原“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 。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

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壹定水平,認為瘟疫壹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壹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

《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幹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